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之旅游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解释

1. 旅游出口

【答案】旅游出口是指国家接待国际入境旅游。旅游出口是一种无形贸易,在旅游出口中,旅游接待国所出口的是旅游产品一一即旅游者可在该国获得的旅游体验。旅游出口同有形的商品出口贸易相比有很多比较优势:诸如国际旅游业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国际旅游出口市场的多元化过程较容易; 换汇成本低等优势。因此旅游出口在国际创汇占有重要地位。

2. 国际收支平衡

【答案】国际收支平衡,指‘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即:国际收支净额一净出口一净资本流出。国际收支平衡被视作一国相关价值的1个经济指标,包括贸易余额,境外投资和外方投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同其他国家发生经济往来的全部收入和支出。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主要取决于该国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入流出状况。

3. 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

【答案】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指在对该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就该项目的开发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开展调查和研究。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该开发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1)阐明项目开发者的实力和资格;

(2)分析和预测市场需求;

(3)分析该项口开发和经营方面的微观条件;

(4)分析当地的宏观社会经济条件。

二、简述题

4. 简述旅游客流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

【答案】旅游客流规律,反映的是旅游者在流向与流量方面变化与发展的基本法则。

(1)旅游客流规律的基本规律

①从总体上讲,人们外出旅游地域范围的发展总是由近及远。

a. 旅行距离近,交通费用较小。在近程旅游方面,拥有这种支付能力的人数较多,因而需求量较大。

b. 往返的旅程时间较短。在近程旅游方面,拥有时间条件的人数较多,因而需求量较大。 c. 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比较接近,易于适应。由于地缘和文化相近,旅游客源地社会与旅游目的地社会之间的社会文化障碍较小,因而乐于互访的人数较多。

d. 在旅行手续以及交通情况方面相对便利。距离较近的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条件通常都比较便利,因而来往旅游者人数众多。

②旅游客流主要源自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a. 人均收入水平高,消遣型旅游需求市场的发育程度较高;

b. 工商业发达,差旅型旅游需求市场规模较大;

c. 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容易把握旅游信息。

(2)旅游客流发展趋势

①超大型城市往往都会形成重要的旅游中心。

超大型城市,是指居民人口过千万的大城市。这类超大型城市小仅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而且是重要的旅游接待中心。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

a. 这类城市集中地代表着该国或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拥有较多的旅游吸引物,并且旅游服务设施完备;

b. 这类城市往往都是交通枢纽,是来访游客的重要集散地。

②亚太地区在全球旅游业中的地位持续提升。

这一趋势的发展己经持续丁半个多世纪。亚太地区的入境旅游接待量己经超过美洲,从而改变了全球入境旅游业“三足鼎立”的地区排序传统格局。

③全球远程国际旅游的增长速度将会继续高于区内国际旅游。

在远程国际旅游客流中,欧洲、亚太地区和美洲这三地之间的客流一直都是并将继续是其中的主流。

5. 在干预旅游发展方面,政府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答案】政府对旅游发展进行干预的常用手段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用于管理或影响旅游需求,另一类用于管理或影响旅游供给。

(1)需求管理

在影响和控制旅游需求方面,目的地政府常用的手段主要包括:

①旅游目的地的对外促销与宣传。目的地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通过控制对外促销宣传的力度,去刺激或抑制来访旅游需求;

②控制游客进入量。这一手段既可应用于抑制来访游客的数量,也可用于对己经到访的游客进行分流;

③通过控制价格去影响需求;

④通过为到访游客提供信息服务行使需求管理。

(2)供给管理

基于国际经验,旅游目的地政府在控制和影响旅游供给方面的常用手段主要包括:

①控制土地的用途。这是目的地政府用于控制旅游供给的最基本的方法;

②行使建筑物管制。这一手段经常用以配合用地控制;

③市场管制。目的地政府可通过立法手段对旅游业的市场行为进行管制和规范;

④实行特别征税。有些国家或地区通过征收旅游税影响和控制旅游供给;

⑤实行投资鼓励政策。为了鼓励发展旅游业,很多目的地政府都对有关开发项目的投资者实行这样或那样的鼓励政策。

三、论述题

6. 影响旅游消费者购买动机的个人内在因素有哪些? 外在因素有哪些? 这些因素如何起作用?

【答案】旅游消费者购买动机受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内容和具体作用如下:

(1)内在因素

在影响旅游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诸多内在因素中,除了前面所述的反映个人需要的动机这一因素之外,还包括学习、态度、知觉以及人格等心理因素。

①学习

学习是指旅游消费者获取旅游经验的途径。包括旅游消费者得自于自己过去外出旅游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也包括取自于他人对其有关旅游经历的介绍。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旅游消费者会建立自己对有关的旅游目的地以及对有关的旅游产品的看法,这些看法会形成基本的习得标准,供自己日后外出旅游时,用作选择出游目的地的或选择旅游产品的依据。

②态度

态度指的是一个人由于受其所处成长环境及社会文化的长期熏陶和影响,在谈及某一人物或某一事物时,在思想情感上对该人或该事物所持有的反应。态度就是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例如某一旅游目的地或某种旅游活动)所持有的根深蒂固的看法。由于受其所处环境和社会文化的长期熏陶与影响,有些国家的民众认为外出旅游度假是一种奢侈,是小必要的浪费; 而在另外有些国家中,外出旅游度假则被人们看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必需。

③知觉

知觉指一个人将感官所受刺激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即一个人通过对自己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筛选,从而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看法的认知过程。知觉具有主动性,因而难免会受到个人偏爱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一个人对信息的接受一般都会有所选择。

④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内心自我的反映,指的是会对其个人行为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特点。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其个人偏好,从而会影响他的行为。在影响旅游购买动机的个人内在因素中,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心理类型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外出旅游特点。

(2)外在因素

①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对外界信息的了解与兴趣,从而会影响其追求的需要和动机。这主要是因为:

a. 文化知识的提高有助于增加对外界事物的了解,从而更容易诱发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