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38阅读与写作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作家是______。
【答案】纳吉布·马哈福兹
【解析】纳吉布·马哈福兹是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成就使他
,成为阿拉伯文学界无可争议的一代宗师。代表作品有《命运的嘲弄》、《阿杜比斯》、《埃伊拜之战》
,即《宫间街》,是马哈福兹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其中《三部曲》、《思慕宫》和《怡心园》
阿拉伯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2. 《荒原》中的两个神话原型______、______。
【答案】《金枝》; 《从祭仪到神话》
【解析】西方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和魏登女士的《从祭仪到神话》为《荒原》提供了象征结构的总体框架和意象语言。弗雷泽详细描述了巴比伦、叙利亚、塞浦路斯和埃及等地有关阿梯斯、阿童尼斯、奥西利斯的神话,他们都是人格化的繁殖神,产生于远古民族祈祷丰收的仪式。他们的戏剧性经历可以引起四季更替及植物荣枯。神健壮,尤其是他的性能力强盛,便导致植物繁荣:而当他受到伤害、性能力被破坏或者死亡时,整个大地就会荒芜,冬季或旱季就会到来; 而神复活,荒原就复生,万物随即重新繁盛。魏登女士有关圣杯传奇中渔王的故事,实际上是古代繁殖神崇拜在教会压力下扭曲变形的文学形式。“荒原”这个标题就源于以上神话。
3. “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品有的______《嚎叫》。
【答案】金斯堡
【解析】“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有金斯堡及其作品《嚎叫》。
二、名词解释
4. “心灵辩证法”
【答案】“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
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演变成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每一次反思,几乎都是这种“心灵辩证法”的全过程的细腻展示。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作者塑造精神探索型的人物形象。
5. 悬诗
【答案】悬诗意为“被悬挂的”诗,是指阿拉伯前伊斯兰时期的七首或十首著名长诗。它们是阿拉伯早期诗歌的精品和代表作,是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阿拉伯文学遗产。悬诗采用“格西特”诗体,粗犷自然,反映了阿拉伯氏族社会崩溃时期的社会面貌。代表诗人是乌姆鲁勒·盖斯,其代表作是《悬诗》的首篇。作为阿拉伯古典诗歌的珍品,悬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阿拉伯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6. “大学才子派”
【答案】“大学才子派”是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的统称。他们大都在牛津或剑桥受过教育,具有较深的古典主义和人文主义修养。他们将古希腊罗马戏剧、中世纪民间戏剧等各种戏剧形式融为一体,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颇有创新,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的剧作,为英国民族戏剧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为莎士比亚的创作准备了条件。其代表人物有约翰·李利、托马斯·基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等。
7. 《虹》
【答案】《虹》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家三代人的生活经历,描写了英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下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同时以巨大的热情和深度,探索有关性的心理问题。第一代人的生活带有田园诗的色彩,同时也预示古老文明即将结束。第二代人精神的苦闷和呆滞的目光,是令人窒息的工业化社会的最好注解。第三代人的探索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表达了人们要冲破狭窄的生活圈子,渴望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活。
8. 超现实主义
【答案】超现实主义是资产阶级艺术派别之一。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超现实。它源于达达主义,最先兴起于法国,之后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地。超现实主义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对视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其主要特征,是以“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
9. 《韵光》
【答案】《韵光》是印度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作者是阿难陀伐弹那。全书分4章,书中有诗体歌诀和散文体的说明。《韵光》提出诗的主体是“韵”的理论,认为词的“暗示义”或“领会义”
是“韵”的依据; “韵”是诗的灵魂,词和义不过是诗的“形体”。这在印度古代文论发展中是一重大突破。
三、简答题
10.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唯美主义的创作原则并评价。
【答案】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最初产生于绘画领域,后来扩展到诗歌、小说和戏剧领域。唯美主义作家痛恨资本主义的功利哲学和市侩习气,针对“为金钱的艺术”和“为人生的艺术”,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主张。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要追求纯粹的美。唯美主义的作品在艺术上讲究辞藻、韵律,重视对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
(1)唯美主义的创作原则
①艺术是无功利的
认为艺术与政治、道德、功利无关,它是超脱一切利害关系,包括金钱的纯粹自由活动
它主张“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其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因而只注重形式美,着力探索文学形式,文学与音乐、绘画之间的关系,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奥斯卡·王尔德的对话录《谎言的衰朽》等鼓吹艺术至上,认为艺术家不应有任何功利目的:强调感觉,追求形式。
②提出艺术是心灵的故乡
在心的领域瞬间存在可以达到永恒,狭小的空间可以有无限的容量。因此,艺术高于生命,高于帝王,高于神抵,高于一切,艺术是至高无上的。奥斯卡·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描写主人公在享乐主义的引导下,纵情声色,最后走向犯罪的道路。而他的画像在他死时却从衰老变得青春焕发。作者以此体现艺术至高无上的观点。
③艺术高于生活,生活应模仿艺术
主张艺术超然于现世,躲进象牙之塔; 现实社会充满市侩气,没有艺术,没有美,艺术的发展非但不依赖生活,相反,生活应该追随和模仿艺术。由于唯美主义否定现实社会,于是它向远古时代、未来、梦幻求美。此外,它认为艺术家对待题材的态度应是客观、冷漠的。
④追求形式美,纯粹美
唯美主义在艺术上开拓了美的领域,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对形式美和美感的独特性的强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片面强凋美的超功利性,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将艺术与生活割裂开来,这些观点财产生了消极影响。
(2)对唯美主义创作原则的评价
①优点:唯美主义创作原则的提出与实践,其在文学上开拓了美的领域,扩大了文学表现的范围,而它对形式美和美感独特性的强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影响。
②缺点:唯美主义创作原则过分强调美的纯粹性,割裂了形式与内容、艺术与生活的联系,阻碍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致使其在19世纪90年代就走向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