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大学文法学院617管理学基础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程序化决策
【答案】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旱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每当它们出现时,不需要再重复处理它们。通常又将“程序化决策”称为“结构良好”的决策。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 例外问题则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2.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答案】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是把直线制和职能制结合起来形成的组织结构,是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主管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作为该级行政主管的助手,实行行政主管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直线职能制普遍适用于组织规模不大、产品品种不太复杂、市场环境较为稳定的各类中小企业。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如下:①优势表现为:既保持了直线制集中统一指挥的长处,又吸取了职能制发挥专业管理的长处; 既摒弃了直线制管理粗放的缺点,又避免了职能制多头指挥的弊端。
②不足之处表现为:权力集中于最高管理层,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 参谋部门与指挥部门之间目标不统一,造成决策迟缓; 各职能部门之间横向联系较差,容易产生矛盾; 信息传递路线长,反馈速度慢,难以迅速适应环境变化。
3. 有效沟通
【答案】有效沟通是指组织能够克服各种因素的干扰,保持信息交流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实现有效沟通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①正确对待沟通;
②运用反馈机制;
③力求表达清楚;
④能够积极倾听;
⑤拓宽沟通渠道;
⑤加强平行沟通。
4. 风险型决策
【答案】风险型决策又称随机型决策,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能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风险型决策所处理的决策问题应该具备的条件有:①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如收益最大,损失较小等; ②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井且最后只选定一个方案; ③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以决策者
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或者存在一个不以决策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状态变量的概率分布; ④不同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或某一概率分布下的损益值可以预先确定; ⑤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或者某一概率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可以顶先算出或估计出来。风险型决策是以概率或概率密度函数为基础的,因而具有随机性。
5. 领导
【答案】领导是指领导者运用各种影响力,使其他个人或某个组织服从、接受和实现某个或某些目标的过程。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领导一种人际关系,是因为领导意味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味着指挥与服从的对立统一。领导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因为领导从制定日标开始,直到实现日标,贯穿于计划、组织、激励、控制全过程。领导需要领导者具备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的综合才能:①有效地并以负责的态度运用权力的能力; ②对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景下需要有不同的激励因素能够了解的能力; ③鼓舞人们的能力; ④以某种活动方式来形成一种有利的气氛,以此引起激励并使人们响应激励的能力。
二、简答题
6. 简述赫茨伯格的激励一保健理论。
【答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即激励一保健理论(Motivation-HygieneTheory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需要之间彼此是独立的,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
(1)双因素的概念
①激励因素。指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的因素,这是保持职工达到合理满意水平所必需的因素,不具备这些因素,员工则不满意。即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激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 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 b. 工作上的成就感; c. 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 d. 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e. 职务上的责任感。具备这些因素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②保健因素。指那些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员工的积极性。主要包括组织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由于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又称“维持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彼此独立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
赫兹伯格明确提出了10个保健因素和6个激励因素,具体如下表所示。
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2)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是一个最基本的力一面,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任务的成功与失败。一些内在因素如成就、承认、责任与工作满意相关。当对工作感到满意时,员工倾向十将这些特点归因十他们本身; 而当他们感到不满意时,则常常抱怨外部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
②“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则是“没有不满意”。这和传统的认为满意的对立面就是不满意,认为满意与不满意是质的差别的观点不一样。因此,消除了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并不一定能使工作结果令人满意。
③导致工作满意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有区别的,因此管理者消除了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只能带来平和,而不一定对员工有激励作用,这些因素只能安抚员工,而不能激励员工。
(3)双因素理论在现实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①在激励时,应汁意区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如果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态度消极,那么管理者应该首先从保健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员工不满意的原因,然后给予满足,并相应以激励因素对其激励,使之转变工作态度,积极工作。
②激励的确要以满足需要为前提,但并不是满足需要就一定能产生激励作用。给予赞赏、责任和发展机会,员工会感到满意; 不表扬、不授权,员工也不会感到不满意,而只是没有满意感。工作有报酬,员工不会感到满意,而只是没有不满意感,但若只工作无报酬,员工就会不满意。保健因素的满足只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消除了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并不必然带来工作“满意”。
③管理中要注意给予员工激励因素的满足,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人的积极性。激励因素是以人对工作本身的要求为核心的,如果通过激励因素的改善使工作本身富有吸引力,那么往往就能给职工以很大程度的激励。因此要学会强化成就感、认可、敬业精神、责任心和晋升机会等主要令人“满意”的“激励因素”,才能有效发挥激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