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江苏师范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862政治学原理与公共管理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议会共和政体

【答案】议会共和政体是民主共和政体的一种,在议会共和政体中,议会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位元首”而不掌握实权,他与议会君主政体中的君主的地位和作用享有权限相似,不同的是前者由选举产生,而后者为世袭继承; 前者政治活动负政治法律责任,后者则无须负责。当代的意大利、奥地利、印度等国都实行议会共和政体。

2. 政治结社

【答案】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利益的公民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政治行为。这种组织可能专门致力于特殊的利益,也可能致力于社会公共利益,但其基本目标是影响政府决策。公民加入该组织以后,不管他是否参加了该组织影响政府的活动,参加这种组织的事实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政治参与方式。由于政治集团组织包括政党与政治社团两大类,因此,政治结社相应地包括组织或者参加政党活动和参加社团活动。

3. 压力集团

【答案】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资本主义社会压力集团具有政治社团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

①压力集团数目和种类繁多;

②压力集团活动范围广泛;

③压力集团相互之间利益对立,在政治活动中相互排斥;

④压力集团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

4. 精英主义

【答案】精英主义者认为,在大规模的现代社会中,参与式的民主是不可能的,因为公共事务太庞杂、问题太复杂,人民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拥有发言权,因此无论政治权力如何鼓吹“主权在民”,实际上都是掌握在一小撮精英人物手里。在政治生活中,统治者总是少数人,他们垄断了政治权力,享受着权力所带来的利益和荣耀; 绝大多数群众则沦为被统治者,很难去控制政治权力的运作。他们充其量只是统治者的工具,为统治者提供物质的生活资料和政治机体存在所必需的基本手段。

5. 半总统制

【答案】半总统制是指一种既有总统制某些特点、又有议会制某些特点的政体,半总统制的典型是法国。1958年,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法国在戴高乐的主导下建立了一种比较特别的新的政

体,其特点是提高了总统的地位,强化了总统的权力,使之成为掌握实权的选任国家元首。总统主持内阁会议决定政府的政策纲领,但不直接管理政府工作,总统有权任免一名总理并由总理领导政府的日常活动。但总理和政府又须向国民议会负责,国民议会如果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就得向总统提出辞职。此外,德国历史上的魏玛共和国也属于半总统制政体。

二、简答题

6. 简要分析利益的内在矛盾。

【答案】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利益是一种受到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社会现象,影响和制约利益的多方面因素决定了利益具有多种矛盾规定性和复杂的特性。利益的内在矛盾有:

(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①利益的主体实现性源于其需要的主体满足。任何需要主体的任何需要,从其产生之时起,就带有主体满足的动力基因和目标指向。

②任何利益不仅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而且必须在社会中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途径才能实现,这就构成了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2)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①利益是与人们的一定社会实践水平和社会关系状况相适应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直接表现,其内容反映着特定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背景下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状况,因而是客观的。 ②利益对于外部状况的反映又是以人们的主观意识和心理的形式存在的,在实际过程中,表现为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中所特有的兴趣、愿望、追求,又表现为人们各种各样需求的生理的和心理的满足和享有

(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①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利益展开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特定的利益和需求而进行的。

②利益对于人们形成社会关系、参与社会生活、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治理和管理社会和公共生活、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手段意义:

a. 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是人们以利益为媒介结成和构成的,抽去了利益的桥梁作用,社会关系的形成和社会生活的展开就会变得不可理解:

b. 人们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借助于利益的作用进行;

c. 利益是进行社会治理和管理的重要凭借;

d. 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利益的作用和发展来实现的。

(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①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水平上,就每个社会成员的特定需要和需要层次来说,利益总是具体有限的。

②就社会和社会成员需要的总体发展来说,利益又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7. “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的思想理论基础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答案】“议行合一”与“月权分立”的区别与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议行合一: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共和国,贯彻议行合一原则,即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合二为一,既是立法机关,又是执法机关。“议行合一”原则在苏联和当今中国有了新的发展形式,但本质上不变。作为执行法律的机关一一国务院系统和地方政府系统的很多成员,同时又是人民代表。因此,作为人民代表的政府官员既立法,又执法。再者,执法机关由立法机关产生,并对立法机关负责因而,我国的政权组织原则是以“议行合一”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

(2)三权分立:孟德斯鸡的分权学说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一直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家机构所公认的原则。首先采用这一原则的是美国,美国宪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相互制衡原则。分权学说的实质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在分权学说中,资产阶级掌握的立法机构的地位高于一切。在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完全为资产阶级掌握。因此,三权制衡也只是资产阶级统治者之间的制衡。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宪法中都贯彻了分权学说,只不过在制衡的具体形式上有所不同。

(3)“三权分立”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是阶级分权,体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议行合一”是巴黎公社的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组织政权的普遍原则,其核心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民主。“议行合一”原则是对“三权分立”体制及原则的历史否定。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

①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和决定国家一切重大事务的权力,没有与这个机关平行或是可以相互牵制的机关。

②行政、司法和武装部队等都受人民主权机关的领导,对它负责。这就使得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机构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真正体现了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机构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这一共和制度的根本精神和选任制的特别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优越性的基本体现,这是“三权分立”所无法比拟的。

③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议机构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既有本质的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对“议行合一”不能机械的理解。在肯定真正人民主权的前提下,也需要各个国家权力机关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有必要的制约,相互监督。

8. 如何理解权力、权威与暴力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权力与权威的关系

权力与权威之所以常常被混为一谈,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要求服从,都具有支配的性质。但是,权力与权威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与权力不同,权威不是某些具体的人或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权威是一种正当性,权威告诉人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传统,这些都是权威的表现形式。对权威的服从,基于对宗教、习俗和传统在心灵中的敬畏和膜拜。权力与权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①对权威的服从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权力的服从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权威通常是不可变更的,朝令夕改、变动不居就谈不上什么权威了。反观权力,则要基于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