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专业学位]之新闻传播法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邹韬奋的六刊一报。

【答案】邹韬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包括以下六刊一报:

(1)主编《生活》周刊

10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生活》周刊主编,由此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生活》周刊初期只印1000多份,大多数是分赠职教社社员。

②邹韬奋接任主编后新辟《信箱》专栏,不断充实内容,革新版面,后又开辟《小言论》专栏,1928年发行量达4万份。1932年1月,他宣布《生活》周刊“最近己成为新闻评述性质的周报”。

③淞沪抗战爆发的第二天,《生活》周刊出了两期“紧急号外”。1月30日,又出版“临时紧急特刊”,发表《痛告全国同胞书》。1933年12月,国民党政府下令查封《生活》周刊。

④从1933年7月至1935年8月,邹韬奋游历和考察了意大利、英国、瑞十、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苏联和美国。写了30多万字的国外通讯,在《生活》周刊和《新生》周刊上发表,后汇集成《萍踪寄语》。

(2)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

01935年11月,《大众生活》在上海创刊,邹韬奋在创刊号上发表《我们的灯塔》一文,提出以“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为三大目标。

②北平传来“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他不仅在刊物上立即支持学生的正义运动,还寄了几千份《大众生活》给北平市学联。宣传抗日救亡,1936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1941年5月在香港复刊,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

(3)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

1936年3月初,邹韬奋被迫出走香港。6月7日,他主办的《生活日报》在香港创刊,这是他一生中主编的唯一一张日报。他在发刊词中宣布:“本报的两大目的是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这也是从民众的立场,反映全国民众在现阶段内最迫切的要求。”

(4)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星期增刊》

①邹韬奋流亡到香港后,又创办了《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后改名为《生活日报周刊》),8月,韬奋将《生活日报周刊》移到上海出版,改名为《生活星期刊》,继续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重点放在批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倾向上。②1936年11月22日,邹韬奋与救国会领导人

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一同被捕入狱,时称“七君子事件”。《生活星期刊》也在12月被国民党查封。

(5)在上海创办《抗战》

1937年7月,韬奋出狱,8月又在上海创办《抗战》3日刊(由于租界当局无理干涉,后改为《抵抗》),系统报道和分析国内外形势,反映群众的抗日要求。1937年11月,上海沦陷; 《抵抗》恢复原名《抗战》之后移到武汉出版。

(6)在汉口出版《全民抗战》

1938年7月,邹韬奋创办的《抗战》和李公朴办的《全民》周刊合并,改名为《全民抗战》,在汉口出版,韬奋主编。该刊最高销量30万份。1941年2月,《全民抗战》被当局查封,韬奋第3次流亡来到香港。

(7)香港版的《大众生活》

1941年5月17日在香港复刊《大众生活》,大大加强了在港的抗战宣传力量。十二月太年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占领香港,《大众生活》只得停刊。此后邹韬奋再也没有办报刊的机会。邹韬奋和许多居港进步文化人士,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 的东江纵队的掩护下,安全撤离。

总之,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他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要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还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

2. 简述新闻类别有哪些?

【答案】(1)以新闻内容来分类

在中国,可以分为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有些称工交新闻、财经新闻)、文教卫生新闻(包括文艺)、体育新闻、社会新闻。不同内容的新闻对采访、写作,对记者的知识结构有特殊的要求。

(2)以新闻发生地来分类

一般分为三大块: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力一新闻。三类新闻的版面配置,反映出一家新闻媒体的编辑力针,也折射出该媒体的新闻观念。

(3)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

把新闻划分为两大类:突发性新闻和延缓性新闻。

①突发性新闻是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等。它有明确的发生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几秒。

②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如物价J 漫慢降低等。它很难有明确时间,往往只能以“近来”、“最近”、“近日”之类模糊词汇来写出时间的概数。

(4)以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

①硬新闻

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

和改变,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报道要求: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 且报道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②软新闻

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 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特点: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延缓性新闻; 软新闻的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它耐“压”,早一天迟一天往往无碍大局; 软新闻很讲究写作技巧,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来写,写出情趣来,即人们常说的“散文笔法”。

3. 辨析:新闻本源即是新闻来源。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新闻本源和新闻来源是不同概念,前者侧重于新闻的实质,而后者侧重于新闻的出处。

(1)新闻本源是指新闻的根本来源。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新闻和事实的关系中,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唯物论的新闻本源观,尊重事实,坚持每一条新闻都以可靠、准确的事实为依据,在采访、写作、编辑中,都要力求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2)新闻来源,又称消息来源或信息来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广义的新闻来源既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又泛指构成新闻根据的全部新闻事实。

因此,题中“新闻本源即是新闻来源”的观点是错误的,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4. 舆论的定义及其特点。

【答案】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开性。从分散的个人意见到群体性的公众意见必须经过公开的社会讨论和交流,而已经形成的公众意见要发挥意见影响力,必须面向社会公开传播,作为民意的显示,实现舆论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干预。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自始至终,它都是在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

(2)公共性。公共性具体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要吸引公众参与,形成广泛的社会讨论最终整合形成一致意见,这一意见指向的事物必须具备公共性,即利益上对公众而言的切近性,或者涉及公共利益,并契合了公众关心公共事务的内在心理。

(3)急迫性。舆论的急迫性是指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