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渤海大学文学院823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四种剧本”
【答案】“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这些剧本突破了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边框,而显示出某些特色。被称作“第四种剧本”的,主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鲁彦周的《归来》、何求的《新局长来到之前》、王少燕的《葡萄烂了》、李超的《开会忙》等剧作。与其他作品相比,“第四种剧本”最突出的特点是写人,按照“人”应该有的思想、感情、意识塑造形象,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生活的“干预”。
2. 革命样板戏
【答案】革命样板戏是文革时期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洪》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剧目。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积极的政治意义。它们被纳入了与帝土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相对立的革命文艺路线,被当作批判刘少奇、周扬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论据和武器,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实行文化革命的典范。
3. “双百”方针
【答案】“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是发展、繁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由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流派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讨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自由讨论和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式去解决。
4. 《纪要》
【答案】《纪要》是指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政治文件。1966年2月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参加者有张春桥与部队文化部门的几人,会后整理出《纪要》。《纪要》认为,1949年后文艺界“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
《纪要》列举文艺界的“黑八论”。1979年5月3日,中共中央撤消了《纪要》。
二、简答题
5. 你怎样评价海子诗歌的思想价值?
【答案】海子是中国20世纪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用自己的创作回答了“诗人何为”。海子的诗歌思想具有重大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民间理想的追求
民间理想主义是一种新的创作立场,海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从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出发,从“共名”的宏大叙事模式中游离出来,深深地立足于民间社会生活。海子的诗歌常常与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从中确认诗人理想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例如,在他的关于麦子的诗歌创作里,麦地成了诗人的“乌托邦”。《五月的麦地》和《麦地与诗人》中的麦地并不是完美的天堂,而是痛苦的圣地,但这正是诗人寄寓理想之所在。海子正处于诗歌领域充满喧嚣与躁动的时刻,当时的诗坛充满反叛,反叛崇高人格,反叛英雄神话,反叛一切与传统有关的文化遗产,急功近利的创新和狭隘琐碎的题材反映出理想失落后的个人性的脆弱,而海子则用来自民间的“麦地”、“草原”、“少女”、“月光”、“向日葵”、“鹰”、“马”等意象,在反叛中捍卫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对民间理想的深切呼唤,是海子思想的突出价值。
(2)生命意识的超越
海子所受的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和对自身、人类与宇宙的思考,对诗歌使命的追问,对终极价值的探寻结合在一起,熔铸成生命的交响曲。渗透在他诗歌里的生命意识,超越了以个体为特征的生命存在,成为囊括宇宙万象,是大地、天空、诗人共同创造和拥有的,并用心灵去感知和倾听的一种神启。他从生命元素和主体意志出发,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所体现的形式文明进行清算和扬弃。例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诗人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显示了一种“走近”的姿态。在海子看来,由于现代文明的畸形,人们无论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他们关乎历史的记忆的情境中,都日益丧失了对生命作为一种奇迹的感受能力。所以,他认为自己有责任通过诗歌来帮助人们恢复对生命的感受力。海子的诗歌以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笔触反映苦难与幸福、生存和死亡等关乎生命的命题,真正地体现了诗歌的内在价值和属性。
总之,海子在他短暂的诗歌生涯中响亮地喊出了民间的理想主义,他的诗歌思想与人类存在、苦难、生命、死亡等终极价值的探寻相连,因而在思想领域、诗歌创作领域、现实生活中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三、论述题
6. 论述八十年代后期的先锋文学小说的形式变革。
【答案】八十年代后期的先锋文学小说的形式变革:
(1)先锋小说的创作概况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相继发表一系列风格独特的作品,比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莫言的《红高粱》、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这些作品开始确立先锋派的最初地位,继而余华、格非、孙甘露、苏童等人成为先锋派的中坚人物。他们发表的一系列作品被称为是形式主义的,甚至是“后现代主义”的。1989年以后,先锋派逐渐退潮,那些热衷于先锋探索的作家们纷纷后退,脚踏实地地开始了他们的文学生涯。
(2)先锋文学小说的形式变革之一:文体变革
①元叙事的使用
马原的在先锋文学小说中广泛地采用“元叙事”的手法,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亦真亦幻的效果,形成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元叙事也叫元虚构,它通过作家自觉地虚构过程,产生间离效果,进而让读者明白小说就是虚构,不能把小说当作现实。虚构在小说中获得了本体意义。
②叙事结构的转变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使用了加下划线的叙述。这种叙事话语采用闪回和闪进的方式,打破固有的叙事时间,或是弥补一些事实,或是返回故事的某一点,交代事情的进展,造成因叙事时间跳跃而产生的迷惑感。这种叙事话语的转变,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叙事时一间结构,叙事者不断地进入过去或未来的叙事时间。
(3)先锋文学小说的形式变革之二:语言试验
马原小说中的人物马原和作者马原经常被混淆起来,造成一种非常幽默和别致的阅读效果。小说《虚构》一开头就说:“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我用汉语讲故事; 汉字据说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我为我用汉字写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这一点,只有我是个例外。”这种叙述追求语言的充分游戏化,消解了文学的功利主义传统和“文以载道”的教条。
总之,先锋小说作家高举形式主义的大旗,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实验,侧重于结构的迷宫化和叙述的感受化,认为文学的本体的意义只在于文本的生成过程和阅读过程,而不在于认识意义。“怎样写”取代了“写什么”的传统叙事模式,在小说的现代化叙事上取得了新的业绩。但是,由于其“先锋性”缺乏历史和文化的底蕴,又脱离民族的审美心理和需求,因而在轰动一阵后因便受到读者的冷落而消沉了。
7. 试析高行健“探索戏剧”的主要艺术特征。
【答案】(1)对陌生化效果的运用
在高行健的创作里出现了一种脱离角色的演员自白,这是高行健对陌生化效果运用的一个新方向。比如在《车站》的末尾,所有扮演角色的演员,各自说出或与剧情有关,或纯属戏外的话。作者在这里使演员跳出自己的角色,以扮演者的身份直接与观众交流,这有利于观众跳出戏剧,在一定距离之外观照戏剧,从而得到更理性的思考。另一方面,这种表演方法使戏剧的主旨部分以一种陌生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部分与戏剧别的部分便截然不同,这起到突出并强调主旨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