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渤海大学文学院823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一次文代会
【答案】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人会的简称。1949年7月于北平召开,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 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第一次文代会”闭幕后,1950年3月出版了由大会宣传处汇编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
2. 王朔现象
【答案】王朔现象是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大众文化现象。王朔以“文革”为题材的小说,表现了与80年代同一题材的多数作品的不同视角和处理方式。王朔这种挑战“文革”的统一书写而引起争议,拓宽了这一敏感题材的表现空间。小说中的人物表现了对作为主体中心的意识形态的抗拒倾向,故事在世俗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展开,以调侃、嘻笑怒骂为语言的基调。针对王朔的争议,主要不是发生在艺术的层面,而是精神、道德倾向上所做的选择:因此,王朔及其文本成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3. 铁凝
【答案】铁凝是我国著名的当代女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后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后期关注女性生存状态,成为女性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等。
4. 寻根文学
【答案】寻根文学是指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为“寻根派”。
二、简答题
5. 简述先锋派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答案】(1)先锋派小说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格非、北村、孙甘露、余华等,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2)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①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
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如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和《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中,“怎么写”的问题远远超过“写什么”,小说的主题模糊暖昧或者根本没有主题,作者在为叙事而叙事。
②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
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求,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先锋作家们追求新历史主义的创作,如苏童的“枫杨树乡村”系列作品中,以前作品中的那种宏大真实的历史观被消解,使小说得到了可以直接进入人物心灵的途径,原生态地展现历史地表之下的真实的人物生活状态。而马原小说中的那句“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真实观。
③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
文本特征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像余华的很多小说中,人物根本没有自己的名字,用“1, 2, 3”这样的符号来代替;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中凌乱的梦境、嘈杂的现实,文本结构像她所描写的生活本身一样混乱不堪。
总之,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内容上的凌空高蹈也是其逐渐衰落的原因。
三、论述题
6. 试分析十七年文学的创作特点。
【答案】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中,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十七年文学具有如下特征:
(1)社会地位
文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位置显要,作家的社会政治地位比起“旧中国”来其实有很大提升。许多知名作家,常被委以各种国家、执政党的政治职务或头衔。而文学机构(作家协会等)本身,也建构了政治权力模式的等级,提供各种职务以供分配。
(2)创作对象
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则大多学历不高,在文学写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思想和艺术借鉴的范围狭窄。农村、战争和革命运动对中国现代作家来说是新的、重要的经验,但这些经验的开掘、表现,因文学观念和艺术素养的限制而受到严重制约。写作上传统性的那些“难题”(诸如生活经验到文学创造的转化,虚构能力和艺术构型能力等),在许多作家那里,或者没有自觉意识,或者难以寻克服的途径。
(3)作家
在“十七年文学”中,理论批评与文艺政策阐释,与对文学作品的批评难以分开。因此,重要批评家与文学界的领导者在身份上也常重合。周扬、茅盾、邵荃麟、林默涵、何其芳、张光年、陈荒煤、冯牧、李希凡、姚文元等,是这一时期活跃的批评家,他们其中的许多人,也同时是文学界的主要负责人。
(4)写作主张
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多数人,认定文学写作与参加左翼革命活动,是同一事情的不同方面。文学被看做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主要体现为:
①他们对于文学自主、独立的观念,会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认为可以把政治活动,社会参与跟文学写作加以区分。
②他们普遍认为,凭借着“先进的世界观”,作家能够正确地认识、把握客观生活和人的生命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③他们所实践的革命和文学,正体现并阐释着这一发展规律。
因而,不存在令他们困惑的悖谬情境,也不可能会有神秘、不可知的领域。明确的目标感和乐观精神,必然是他们作品的基调。
(5)题材
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种:
①歌颂、回忆、斗争;
②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③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一争。
因此,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代表作品中,小说有柳青的《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梁斌《红旗谱》; 诗歌有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话剧有老舍的《茶馆》、郭沫若《蔡文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