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协整分析

  摘要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家贸易理论中一个主导思想曾一度成为国家发展本国对外贸易的根本。然而如果发展中国家单纯的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发展本国贸易,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固化原有产业分工,使该国处在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从而进一步扩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产业内贸易的出现,打破原有国际贸易的思维定势,使人们认识到一个国家在开展对外贸易时,不必被动的局限于自身所有的静态比较优势,而可以主动地发展本国产业所能够具有的动态竞争优势,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参与国际分工。产业内贸易理论自19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便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极大重视,从理论和实证方面都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日益崛起,产业内贸易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现象同样存在。同时作为联系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贸易发展的纽带,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刻,大力发展产业内贸易将更加有利于两者的良性发展。众多学者从国家和产业的层面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相对而言,有关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比较落后,大多仍停留在影响因素度的分析。尤其对于产业内贸易发展是否真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尚没有明确的答案。因此,本文对我国现阶段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以及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就有着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利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Grubel-Lloyd(GL)度量方法对中国进出口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和现状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对现阶段我国产业内贸易总体发展水平、结构以及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因进行了系统全面地分析。并针对产业内贸易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对比,运用协整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究竟是否能够真正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避免了由于所获的数据时间序列的不平稳性而造成的为回归现象,确保了实证分析计算结果准确性的同时,很好的证明了前面理论推理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