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教学案例,并试对两位教师的做法加以分析。一位学生在一次语文考试中考了59分,他希望老师再看一下他的作文,是不是可以加上1分。张老师没有轻易地拒绝这位学生,而是在与这位学生协商后借给了他1分,但与他约定他必须在下一次考试中以10倍的分数将这次借的分"还"给老师。在下一次考试中,这位学生考了87分,并从此爱上了学习。听到这个故事,李老师作了模仿:在全班推行"借分"制。她规定,55分以上的同学必须"借分",借1分要在下一次考试中扣5分。这个规定一出台,立即在全班引起了轩然大波。下面对张、李两位教师做法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张老师运用"借分"的方法,能与学生沟通、协商,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体现教师关心学生。 张老师对学生成绩的这种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 张老师的做法,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更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出新的学习动力。 张老师是针对一个学生采取的做法,李老师将此做法在全班推行,她比张老师更创新,定会收到更显著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作文题目,其中没有做到对学生进行想象作文训练的是()。 以《假如人类移居火星居住》为题进行写作。 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之后,要求学生以"假如于勒发了财"为话题进行写作。 针对学校食堂就餐秩序混乱问题,要求学生以食堂管理员身份拟写一篇整改通知书。 以"假如人类不用吃饭"为话题进行写作。
某教师在上语文写作课时,外面飘起的雪花吸引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该教师灵机一动,临时决定进行过程为赏雪、说雪、戏雪、写雪的活动体验课,并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对该教师的教学评价不恰当的是()。 这堂语文课充分的体现了语文课堂是生成的,与预设无关。 体现了写作应该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材立意。 该课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体现了教师激发和保护学生写作兴趣的能力。
学完《孔雀东南飞》后,教师对学生说:"这一单元的学习到这里就结束了,为了了解大家的学习进展,我们接下来进行一个单元测验。"在这里教师实施教学评价的类型是()。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相对评价。 诊断性评价。
以下教师对语文课程评价的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语文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语文课程评价的重点应当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评价的主体有教师、学生本人、同学以及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 写作的评价应按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查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
以下某教师的做法没有做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