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寒山诗的译介与接受——从译介学角度看翻译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独立性

关键词:翻译文学,;译介学,;创造性叛逆,;寒山诗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翻译文学的概念有一种模糊的认识,即将翻译文学等同于外国文学,有些人对文学翻译存有一种误解、偏见,他们不承认文学翻译过程中复杂的再创造事实,看不到文学翻译作品相对独立的艺术价值。然而,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去接触文学翻译时,就应该看到文学翻译还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存在形式,而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取得了相对独立的艺术价值。在翻译研究中,译介学理论就是这样一种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所进行的一种跨文化研究,它关注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失落、变形、扩伸、增生等等,以及文学翻译在人类跨文化系统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其中,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作为译介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具有特别的研究价值,它特别鲜明、集中地反映了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所受到的阻滞、碰撞、误解和扭曲等问题。在国际文学史上,寒山诗的传播与接受正是这一理论的佐证。寒山子是生活在6世纪到9世纪间的一位禅客诗人,宋元明七百年间,中国正统文学对寒山诗都不甚重视,不论是官方还是私刻的诗选,或唐诗评论的著作都没有收入寒山诗。然而,寒山及其诗歌在日韩两国的文学宗教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寒山子其人其诗,以日本为中转站,传播到美国,形成了一股“寒山热”,而且产生了深广影响。以至50年代在美国被“垮掉的一代”奉为鼻祖。循环而归,这种崇拜与狂热在中国的港台又引起了巨大的反响。70年代港台报刊杂志关于寒山子其人其诗的评论文章众多,势如雨后春笋,寒山终于回归了故土故国。大部分学者对于寒山子的研究集中于其生平和作品这两大部分,在此基础上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寒山子的形象和思想来分析寒山诗之所以能够对接受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然而笔者认为,寒山诗特殊的传播与接受过程,对于研究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分析影响文学作品翻译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译作对目的语国家的影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尝试从翻译研究的角度,在译介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寒山诗在日韩和美国的译介与接受过程,从翻译文学中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两方面的创造性叛逆,揭示其对于寒山译诗的传播与接受所起的作用,以证明翻译文学在各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独立性。其结果表明,一方面译者从选择翻译对象开始直至翻译过程的结束,都试图运用创造性叛逆影响和操纵源语文本和目标读者,而译者无处不在的创造性叛逆也成就了译诗的成功与传世。另一方面,任何对异文化的接受都必然是一个以原文化为本位的结构与重构过程,也必然包含着不同程度的误读,尽管这种误读或许是建设性、创造性的。寒山的接受与传播过程,既是一种原文化对他文化的理解与选择,又是一种接受者对被接受者的再造与重塑。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和叛逆性充分说明,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层次上的转换,文学翻译也不是单纯的个人审美行为,而是在特定民族文化时空中的文化创造行为。文学翻译从翻译选择到翻译方式,从作品的阐释到译作文学影响效果实现的大小,都受到本民族意识形态和文学观念的影响和制约。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取得了相对独立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