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30金融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商业银行的作用。

【答案】商定银行具有特定的经营活动内容和职能作用。其主要作用有:

(1)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通过吸收存款,动员和集中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本,再通过贷款或投资方式将这些货币资本提供给经营产业的资本家使用,银行成为货币资本贷出者与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这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货币资本。

(2)允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通过为各个资本家开立账户,允当资本家之间货币结算与

货币收付的中间人。在这里,银行是以资本家的账户和出纳的资格出现的。由此可加速资本周转。

(3)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将原来并非资本而预定用于消费的积蓄和收入,通过银行汇集起来,提供给企业家作为资本运用。这可以扩大社会资本总额。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在上述各项业务的基础上,商业银行成为银行券和存款货币的创造者。发行银行券的权利后来被取消了,但在组织支票转账基础上对存款货币的创造,则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 请用适当的理论解释利率的结构。

【答案】市场上的利率均由两个部分组成: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酬。利率的结构包括利率的风险结构和利率的期限结构。

(1)利率的风险结构。信用风险的存在使金融工具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就有不同的收益率,也就有不同的利率构成,因此形成利率结构的风险溢酬说。该理论认为,因投资者的各种金融资产的实际收益率的概率分布不同,所以它们的风险溢酬不同,从而也就决定了金融资产利率结构的形成,并指出经济周期、市场分割以及金融工具的信用评级都会对风险溢酬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利率结构。决定利率风险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税收因素等。

(2)利率的期限结构。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利率与金融资产期限之间的关系,是在一个时点上因期限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利率组合。收益率曲线是描述利率期限结构的重要工具。在理论分析中,经济学家多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变化对收益的影响,仅从债券期限的不同考察收益与期限的关系。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预期假说、市场分割假说和偏好停留假说。

①预期假说是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中最主要的理论。它认为任何证券的利率都同短期证券的预期利率有关。如果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上升,则长期利率会高于现时的短期利率; 如果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下降,则长期利率就会低于现时的短期利率。相应地,就表现出不同形状的收益期限结构曲线。

②市场分割假说则认为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是由长短期证券市场各自的供求情况决定的,彼比之间互不影响。它认为不同期限证券的市场是互相分割开来的,不同期限的债券难以相互替代。

看重流动性的投资者偏好短期证券,看重收入的稳定性的则偏好长期证券,从而使长短期资金市场各有其独立性。资金的借入者常在需要资金的期限内到适当的资金市场上去寻找所需资金。资金的贷出者买进同期证券,为避免资本风险,他不会买进较之更长期限的证券。因此资金的借贷双方都会在运用或需要资金的期限内借贷资金。各个市场决定各自的利率水平。

③偏好停留假说是预期假说和市场分割假说的折中。它接受了前者关于未来收益的预期对收益曲线有影响的论点,但同时也认为不同期限的证券收益和相对风险程度也是影响收益曲线形状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认为市场可能更偏好某些期限的证券,但是不同期限和不同性质的信贷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相互替代的可能性。一般而言,长期利率受短期利率的影响并且前者应高于后者,作为风险的补偿。

3. 简述2009年7月8日至9日通过的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

【答案】新资本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并试图通过三大支柱的建设,来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1)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仍然是新资本协议的重点,该部分涉及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有关的最低总资本要求的计算问题。最低资本要求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受规章限制的资本的定义、风险加权资产以及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最小比率。其中关于资本定义和8%的最低资本比率没有变化,对于风险加权资产计算,进一步考虑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总的风险加权资产等于由信用风险计算出来的风险加权资产,再加上根据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计算出来的风险加权资产。对于信用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允许银行在计算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时,在下述两种方法中任选一种。第一种是将现有方法进行适当修改,并将其作为大多数银行计算信用风险资本要求的标准方法。第二种是内部评级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业务复杂程度较高的银行,但银行采用其内部评级系统的前提,是必须征得银行监管当局的明确同意。对于市场风险,该协议特别规定了明确的资本标准; 并突出强调了利率风险,认为那些利率风险大大高于平均水平的银行,应考虑到利率风险难以量化的特征,需相应提高其资本数量。对于操作风险,《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了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三种可选方法。

(2)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能确保各银行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内部评估程序,从而判断其面临的风险状况,并评估其资本充足情况。

(3)市场约束的核心是信息披露,市场约束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程度。新协议指出,市场纪律具有强化资本监管、提高金融体系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潜在作用,并在市场纪律的应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过程以及资本充足率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披露要求。

4. 简述风险中性定价原理。

【答案】将股票折现值公式一般化为:

式中,PV 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

r 是折现率。 是各时段t=1, 2, …,T (T 可以包括的)的现金流,

r 可以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但是套利均衡分析认为,涉及风险补偿的折现率是难以找到的。因为人们的风险厌恶程度不同,从而不同的人所要求的风险补偿也不同,这就无法找到一个可以代入折现公式的统一的、共同的折现率。

而在由风险中性的人所构成的假想的风险中性的世界里,因为人们的风险偏好不同而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折现率的难题不复存在; 对于任何现金流,都可以统一地采用无风险利率作为折现率。

对于未来预期的收入现金流的计算,无套利均衡分析认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下的现金流的概率分布,在风险中性世界中也会不同于真实世界的概率分布,而应是一个风险中性概率。对于一个金融市场来说,如果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如果有足够的金融商品可以充当构筑动态复制组合的零部件,那就意味着风险中性具有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假想的风险中性世界里的折现公式为:

以此方式计算的假想世界里的现金流的价值就是该现金流所代表的金融产品的价值。其逻辑推理是:当套利机会出现时,因为它给与人们无风险套取利润的机会,所以不管发现套利机会的人的风险偏好如何,都会采取套利行动。就是说,套利活动与人的风险偏好无关; 消除套利机会后的均衡价位也应是与人的风险偏好无关。既然可以认为无套利均衡价格就应该是现金流的折现值,在假想的风险中性的世界里得到的折现值,在真实世界里也就应该依然有效。

根据上述思路计算的均衡价格,称为风险中性定价。实践中更简明的归纳为:

(1)所有证券的预期收益率均为无风险利率。

(2)无风险利率是任何预期的未来现金流最为适当的折现率。

5. “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量越多表明银行信月用资金来源越多”的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

【答案】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西欧产生厂现代银行。银行家签发允诺随时兑付金银铸币的银行券。银行券流通的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地代替铸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今天在世界各同流通的现钞都属于银行券范畴。同时,在银行存款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了既不用铸币也不用银行券的转账结算体系和在这个体系中流通的存款货币——用以结清大额交易的主要货币形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贵金属铸币全部退出流通。到20世纪30年代,则先后实施了彻底不兑现的银行

券流通制度。这时,货币的流通与信用的活动,则变成了同一的过程。任何货币的运动都是在信用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基于银行信用的银行券是日常小额支付的手段; 转账结算中的存款货币则是大额支付的主要形式。完全独立于信用活动之外的货币制度已荡然无存。任何信用活动也同时都是货币的运动:信用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信用紧缩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减少,信用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