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13古代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声训

【答案】声训是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它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声训可分为四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2. 笺

【答案】笺是从汉人郑玄开始的古书注解的一种新形式。它主要是对前人文意或注解补充、订正。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前人所作的注演变到汉代,出现了阅读障碍,不能理解,所以就出现对注作简单注解的笺。如现今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3. 本义

【答案】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一个词往往不只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是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红”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这出戏(这首歌)唱红了。”

4. 小篆

【答案】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5. 衍文

【答案】衍文是一种校勘学术语,又称“衍字”,简称“衍”。它是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

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批注者认为这些字在这里使得意思不通,应该是在刊行的过程中有失误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四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如“汉水以为池”,“水”为衍文。造成衍文的原因很多,如字形相似而衍,《汉书. 窦田灌韩传》:“窦婴、田蚡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王念孙指出,句中“名显”专指灌夫。不包括窦、田二人,前面不应有“各”字; 有的因涉及上下文而衍,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王氏以为,句中“曰”、“称”同义。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6.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答案】都:都城。

7.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答案】以为……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王粟《七哀诗》)

【答案】完:保全。

9.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曹操《步出夏门行》其一)

【答案】竟:完,终结。

10.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答案】属:通“嘱”,劝酒。

11.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

【答案】(1)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2)再:第二次。

12.同我妇子,饁彼南亩。

【答案】饁:

,送饭。

三、综合题

13.标写《新城道中》诗的平仄方式,并分析其中拗救现象。

新城道中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答案】(1)平仄方式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2)第三联中有拗救:竹,古音仄声; 野、含,同上; 溪、柳同上。竹,应仄而平,必须拗救,本联中,用篱、沙二字进行拗救。

14.文言文加标点、翻译及理解。

下面的一段选自《庄子·至乐》。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筋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窗不敢饮一杯三日处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夫携携为乎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

(l )抄录下面的文字,并为其加上标点符号。

(2)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3)这段话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简要谈一下你的看法。

【答案】(1)标点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鰌鲉,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譊譊为乎? 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

(2)翻译

从前,有一只海鸟栖息在兽国都城的郊外,鲁国国君(认为是神鸟)让人驾车把它迎进宗庙里并向它献酒,演奏《九韶》让它高兴,安排牛羊猪三牲备齐的筵席给它吃。海鸟却头晕目眩,忧愁悲伤,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就死掉了。这是用供养自己的方式来喂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式来养鸟啊! 以养鸟的方式养鸟的时候,应当让鸟栖息在深林之中,在水中陆地悠游,在江湖中漂浮,吃泥鳅鱿鱼,随着鸟群的队列而止息,从容自得、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们最讨厌听到人的声音,又为什么还要那么喧闹嘈杂呢? 鱼儿在水里才能生存,人处在水里就会死去,人和鱼彼此间必定有不同之处,他们的好恶因而也因此不一样。

(3)这篇寓言故事,只是鲁侯养鸟的某些具体内容,故事中的鲁侯,是一个鲁莽愚蠢的国君,按他养鸟的办法是绝对养不好鸟的。庄子写这篇寓言的寓意,绝不在于揭露鲁侯的无知和荒谬。这篇寓言最深层寓意,是通过鲁侯不是“以鸟养养鸟”,而是“以己养养鸟”的失败教训启发人们养鸟要顺乎自然,充分掌握养鸟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养好鸟。由养鸟要顺乎自然,推而广之,治民也要顺乎自然,治理老百姓要掌握老百姓的迫切要求和特点、习惯,老百姓被治理得丰衣足食了,反而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道家治民的最大成功,也是这篇寓言的最深层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