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财务学与资产评估学之会计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会计主体
【答案】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它为特定企业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和进行的经济业务提供了基础,从而也为规定有关记录和报表所涉及的范围提供了基础。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1)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2)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和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个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定是法律主体。
2. 产品销售成本与期间费用
【答案】(1)产品销售成本是指企业己经销售的产成品、自制半成品和工业性劳务等的生产成本,它在数量上等于本期各种产品的实际销售数量与各产品实际单位生产成本的乘积的总和。期间费用亦称期间成本,与一定期问相联系,直接从企业当期销售收入中扣除的费用。期间费用一般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类。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应由企业负担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销售佣金、委托代销手续费、广告费、租赁费和销售服务费用,专设销售机构人员工资、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修理费、材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及其他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管理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管理费用包括的内容较多,包括公司经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审计费等。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进行资金筹集等理财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财务费用主要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和其他因资金而发生的费用。
(2)从企业的损益确定来看,期间费用与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一起从产品销售收入中扣除后作为企业当期的营业利润。产品销售成本与期间费用相比较,有以下的小同点:①与产品生产的关系小同。产品销售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的成本,它们应直接计入或分配计入有关的产品中去; 期间费用的发生是为产品生产提供正常的条件和进行管理的需要,而与产品的生产本身并不直接相关。②与财务报表的关系不同。期间费用直接列入当期损益表,扣除当
期损益; 产品销售成本由生产成本完工部分转来,再列入损益表。按照配比原则,当会计上确认某项营业收入时,对因产生该项营业收入的相关费用,要在同一会计期问确认。如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生产成本理应将其成本化,待产品销售时与销售收入相配比。期间费用由于它不能提供明确的未来收益,按照谨慎性原则,在这些费用发生时采用立即确认的办法处理。例如企业支付的广告费,究竟在今后哪个会计期间将获得收益,难以确定。即使期间费用与将来的某些会计期间的收益
确有联系,但却不可能预期未来收益的多少,经此作为分摊期间费用的依据。因此为简化会计工作,将期间费用立即确认较为合理。此外,期间费用直接与当期营业收入配比,从长期来看,由于各期的发生额比较均匀,对损益的影响不大。
3. 双倍余额递减法
【答案】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余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种方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加速折旧法的—种,是假设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在前期消耗较大,在后期消耗较少,为此,在使用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从而相对加速折旧。
二、简答题
4. “销售折让”应增加“销售费用”还是减少“销售收入”? 为什么? “现金折扣”应增加“财务费用”还是减少“销售收入”? 为什么?
【答案】销售折让应当减少“销售收入”而不应当增加“销售费用”。所谓“销售折让”就是指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从价目表的报价中扣减部分,以扣减后的金额作为发票金额。企业之所以对顾客提供“销售折扣”往往是基于多种原因的,如避免经常更改价目表,为不同的顾客或不同的购货数量提供不同的价格,向竞争对手隐瞒真实的发票价格,或因产品质量上的瑕疵而让利给顾客等等。企业提供的“销售折让”往往并不为了实现销售而发生的费用,它实际上是商品或劳务销售价格的抵减项,如因商品质量瑕疵给予顾客的折扣,直接重建商品或劳务的销售价格。我国会计制度规定,在企业提供销售折扣的情况下,应按扣除销售折扣后的实际销售价格确认应收账款。
“现金折扣”应当增加“财务费用”而不应当减少“销售收入”。现金折扣是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现金折扣通常发生在以赊销方式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的交易中。企业为了鼓励客户提前偿付货款,通常与债务人达成协议,债务人在不同期限内付款可享受不同比例的折扣。在存在现金折扣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入账金额的确认应采用总价法。总价法是将未减去现金折扣前的金额作为实际售价,记作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现金折扣只有客户在折扣期内支付货款时,才予以确认。在这种方法下,销售方把给予客户的现金折扣视为融资的理财费用,会计上作为财务费用处理。
5. 某企业结账前试算表借、贷方余额合计数分别为900600元和946600元,试算结果不平衡,肯定存在错误。经初步查对,试算表登记的金额及计算均无误。假定本期全部账户中登记在借方的数字共只有4个:125300,61500,83200和57630:登记在贷方的数字也只有4个:70080,94300,122250和60000。假定只存在—个错误,试用查错方法找出最可能发生错误的数字,予以更正,并说明所采用的查错方法。
【答案】由上例,本期登记账户的借方金额合计为:125300+61500+83200+57630=327630元,而本期登记账户的贷方金额合计为:70080+94300+122250+60000=346630元。最有可能发生错误的数字是61500或83200相应地予以变更为80500或1022000
试算平衡具有两种方法。(1)发生额平衡法:当我们要检验所有账户在某—期间内对各项业务的记录是否正确时,可用这种方法,其平衡公式是: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2)余额平衡法:当我们要检验所有账户记录的内容经过—个时期的增减变动之后,在某—时点上(期末)其结果是否正确时,可采用这种方法。其平衡公式是: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上例中按照期末余额计算,借贷方相差46000元,按照发生额计算,借贷方相差19000元,所以试算平衡方法应当采用发生额平衡法。
6. 财务会计中,如何定义支出、费用、成本? 费用与成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为什么不将成本作为财务会计要素?
【答案】支出也称流出,是企业的资源因耗用或偿付等原因而流出企业,从而导致可使用资源总量的减少。就某一会计期间而言,支出可以是现金支出,也可以是非现金支出。费用同收入相对存在,代表企业为取得一定收入或进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资源的牺牲,具体表现为资产的流出或负债的增加,最终则是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的减少。成本是按照一定对象所归集的支出,它既包括收益性支出,也包括资本性支出,前者形成产品成本,后者形成资产的成本。
费用和成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他们的之间的主要联系在于,费用和成本所包含的内容在性质上是相同的,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它们是相等的。费用是一定期间为取得收入所发生的耗费,这种耗费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但这仅包含的收益性支出本期消耗部分和资本性支出在本期耗用的部分。而成本是按照一定对象所归集的支出,包括收益性支出,也包括资本性支出。前者形成产品成本,后者形成资产的成本。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所有的成本最终会转化为费用,费用和成本在数量上是相等的。费用和成本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费用是按照期间进行归集的,并同收入相匹配。而成本是具体产品的对象进行归集的,成本的支出最终形成具体的产品。
现行的财务会计不将成本作为财务会计的要素,这是因为:财务会计主要是对外报告会计,企业的对外报告是以财务报表为核心。按照国际会计惯例,财务报表从来不包括成本报表,因而,财务报表要素就把“成本”排出在外。虽然在损益表中列有“销货成本”项目,但实际上,它是由存货(资产成本)转作销货的部分,其本质上属于同销货收入相配比的“销货费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