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612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监督批评权
【答案】监督批评权是指公众对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一项权利。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传播内容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因此,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四种:
①个人的信息反馈;
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③诉诸于法律手段;
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2. 网络成瘾
【答案】网络成瘾,即网瘾。网瘾症又称上网成瘾综合征,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控; 行为乖张并伴随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病态; 在网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会有暴力倾向等。网瘾症有五种类型:色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信息超载成瘾、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视听成瘾。同时,网瘾症也会带来多种心理危害,包括以虚拟代替现实的交往方式错位,长时间沉溺网络所形成的孤僻、冷漠、不合群、无责任感等人格和人性的异化,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多重人格和自我迷失,道德的失范和社会功能的退化,技术崇拜等。
3. 单向传播
【答案】单向传播是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在单向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单向传播是少见的。一般而言,人类的传播活动都是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有强弱之分,大众传播由于缺乏反馈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属于一种单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
4. 分层抽样
【答案】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分层抽样的好处是:①使大规模的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 ②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度:③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5. 施拉姆
【答案】威尔伯·施拉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他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它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的功绩。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是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授予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他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了众多知名学者,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6. 传播者
【答案】传播者是指传播内容的发送者,是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传播者主要解决“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的问题,因此,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过程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数量与流向。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传播者具有以下八个特征:
①传播者具有政治倾向性;
②传播者控制了大众传播的过程;
③传播者的受教育程度较高;
④传播者大都受过专业训练;
⑤传播者有机会对成千上万的人产生影响;
⑥传播者与受众一般不直接交流;
⑦传播者能获得特殊的双重报酬;
⑧传播者的工作紧张程度较高。
二、简答题
7. 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舆论导向”吗? 这两者间有什么异同点?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与“舆论导向”有一定的理论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对两者间异同的分析如下:
(1)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不等于“舆论导向”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是由美国传播学家M.E. 麦库姆斯和D.L. 肖于1972年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
中国的“舆论导向”研究认为,大众传媒是社会主义媒介,媒体具有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这一功能包括反映舆论、影响舆论、组织舆论、代表群众进行舆论监督等各个方面,是吸引群众
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中国媒体不但不否认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而且旗帜鲜明地把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仟务。
(2)“议程设置”功能与“舆论导向”的异同
①二者的理论联系。“议程设置”与“舆论导向”都是关于大众传媒功能的理论。“议程设置”功能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即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的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因此,“议程设置”对于详细考察“舆论导向”的内在机制和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②二者的不同点。与资本主义社会媒介的“议程设置”相比,舆论导向的含义更广泛一些,它包含了对社会认知、价值、态度和行为的全面引导。
8. 简述影响受众碎化的影响因素。
【答案】(1)碎化是个使原来集中于少数阅听项上的受众分散到越来越多选项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阅听不再只是“最小公分母”中的一个分子,而是广泛地分散开来。某一特定媒体(如一份报纸、一个频道)所吸纳的受众份额与受众规模逐渐被“稀释”。
(2)受众碎化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是受众差异性; 第二是技术先进性; 第三是政策许可。受众差异性与消费需求的丰富性呈正相关关系,技术先进性则决定着满足受众不同需求的内容找到传布渠道的可能,这两者构成受众碎化的潜在现实,潜在现实性变为现实则视政策许可而定。
①受众差异性与需求的丰富性
受众差异性反映受众群体内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可以简单地由人口统计学特征指标(性别、年龄、职业、收人等)衡量。受众差异性与受众需求丰富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的理论依据可追溯至选择性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选择性理论认为受众倾向于避开不合他们口味的内容而去选择那些符合他们口味的内容。使用与满足理论则认为受众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使用媒介。这两个理论实际上都认为受众消费媒介产品时有自己的偏好,且都偏好符合自己口味、能满足自己需要的选项。受众偏好是个难以详尽追索其形成原因的变量,但一般认为,受众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特征与其消费偏好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受众差异性大,则意味着受众偏好多样化程度高,受众消费需求丰富。
②技术先进性与传布渠道的密织性
受众差异性只规定了消费者需求的丰富性,媒介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则要看由技术水平决定的传布渠道的密织性。以电视为例,在只有广播电视技术的情况下,频谱资源稀缺,只有有限的几个频道,即使所有频道24小时运转,也只能传输那些满足“最小公分母”普遍需求的节目。随着卫星电视、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等技术的出现,频道资源由短缺变得富足起来,可用的传布渠道激增,满足消费者独特需求的节「亦可通达受众。同样道理,信息技术落后时,信息传布渠道稀少,许多受众个性化的媒体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传布渠道密织,受众个性化的需求亦可得到满足。
③政策许可与碎化现实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