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62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交往有何社会作用?
【答案】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的,是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总体能力,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合理结合和最任功能的发挥,与交往密切相关。
(2)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生产关系是社会制度的基础,它是由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交往活动产生的。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也是由相应的领域中的人们的交往活动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是各种社会关系产生、发展、变革、改善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3)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某一个地方创造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
(4)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交往中,每个人都可以用别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充实自己,使自身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各方面进行广泛交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2. 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案】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它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2)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3)彻底消灭了人对人的剥削、压迫和统治关系,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
(4)消灭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使人们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在生产领域和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实现完全平等。
(5)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全民教育普及并不断提高,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普遍地树立起来。
总之,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共产主义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实践之中,并通过社会实践在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不再成为谋生的手段,而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每个人都获得全面自由
的发展。
3. 生产关系及其类型
【答案】在社会有机系统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便构成了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矛盾,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关系的内涵
生产关系,又称“经济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经济结构系统,是由诸多环节或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对于生产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①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等方面构成的。
②从再生产过程的动态上看,生产关系是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上分别形成的直接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等方面构成的。
③把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统一起来看,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五种,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核心的部分。所有制关系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的关系,它决定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3)类型
生产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同的类型。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可以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而每一类的生产关系又具有多种类别与具体形式。
生产关系和社会分工有着直接的关系。生产关系制约着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也制约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表现为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特别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本身就是生产关系。因为社会分工制约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发展阶段,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社会分工还制约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4.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也强调了自己的任务不仅在于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更在于现实地改变世界,是革命性、批判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1)实践观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经验概念的缺陷,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动的现实存在。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本质。因此,辩证法就被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成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或辩证的唯物主义。
(2)实践观是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并不是脱离开对于自然的唯物主义理解的。它不仅肯定了自然界对于人的先在性,而且更在于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即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自然的唯物主义理解也不是脱离开对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的。它把实践视为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把物质生产实践视为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也就把历史的观念带进了自然领域。也就把历史的观念带进了自然领域。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实践的观点,揭示了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相互制约关系,从而使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
(3)实践观是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以物质工具为中介而对于对象世界的实际的把握,认识则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而对于现象世界的观念的把握或象征性把握,这两种把握活动应当是彼此一致且互为前提的。而且,认识归根到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而且是认识的真理性、客观性的标准;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所以,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即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两个力一面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获得了统一。
5. 实践与真理的之间的关系
【答案】(1)实践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①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
② 实践把人的目的、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 ③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其三种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实践以及科学实验。
(2)真理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客观性是其本质规定。它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从相对逐渐走向绝对,是它的一般发展过程。它来源于实践,随实践发展而发展。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它是具体的,不存在抽象的真理。它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3)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真理的本性
真理的内容包含思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相互关系。要判定主观思想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不可能从这种关系的任何单独的一方得到回答。在主观范围里是无法解决的,而单凭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世界也不能将主观和客观直接加以对照。只有依靠主观与客观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形式,才能检验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
②实践的特点
a. 实践的性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的过程是把人的主观目的加以物化,实践的结果就是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