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闽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813中西音乐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鼓子词

【答案】鼓子词是宋代一种说唱艺术,产生于北宋时期,因以鼓为节拍,故而得名。其音乐特点是通篇只用一个词调反复演唱,每段兼以说白,构成抒情性和叙事性兼而有之的说唱艺术特色。表演时说白和歌唱相结合,以唱为主。北宋末年赵令畴为之加上管弦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歌伴”兼任和唱与伴奏。赵令畴作有《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是最早以说唱音乐形式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这是目前唯一能够确定为宋代流传下来的鼓子词,也是宋代鼓子词的代表作品。

2. 三分损益十二律

【答案】三分损益十二律是我国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生律过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各律之间音程关系并不均等,存在大半音(204音分)和小半音(90音分)的差别,因而所生出的最后一律仲吕不能循环复生黄钟,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也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余年探索平均律制的篇章。十二律产生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这说明当时的音乐活动己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3. 贾湖骨笛

【答案】贾湖骨笛是原始社会乐器,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共出土骨笛近35件,系丹顶鹤的尺骨所制,磨制精细,七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贾湖出土的骨笛,分散在不同的墓葬,其年代可分为三个时期。贾湖骨笛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现在仍能用于演奏的乐器。

4. 三分损益法

【答案】中国古代的一种弦乐器生律方法。记载在《管子》一书的《地员篇补注》中,原文是“凡将起五音,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音,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而去其乘,以是生角。”计算出来的五音,按其高低排列起来是:徵羽宫商角。《吕氏春秋·音律篇》记载了用同样方法计算出的十二律。

5. 蒲松龄俚曲

【答案】蒲松龄俚曲是清代一种说唱音乐形式。清代初叶,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将《聊斋志异》

中的部分故事,采用当地方言和元、明、清时广为流传的各种小曲,编写成有说有唱、通俗易懂的民间说唱形式,为其家乡(山东淄川一带)群众世代传唱,人称“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蒲松龄但曲共有《墙头记》、《磨难曲》等14部作品,目前已搜集起13部,最有代表性的当推《磨难曲》。蒲松龄但曲中共用了53个曲牌,主要来自元明以来的小曲(如《耍孩儿》、《玉娥郎》等),少数来自明清的戏曲(如梆子腔等)以及一些船歌、山歌和少数民族乐曲,口前搜集到的有《耍孩儿》、《银纽丝》等12个曲牌。蒲松龄但曲较多地运用了拖腔、装饰音和滑音,并结合淄川方言,在唱腔韵味上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伴奏形式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表演时往往只有一个演员演唱或说白。其音乐风格质朴、优美,体现了民间歌曲的艺术风格。

6. 诸宫调

【答案】诸宫调是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属于中国北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诸宫调以说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据《碧鸡漫志》等书载,诸宫调由北宋汴京勾栏说唱艺人孔三传创始。其音乐特点在于将不同宫调的许多曲牌连接起来演唱,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言体的部分,因而以体制宏大、曲调丰富著称,适合于表现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诸宫调伴奏乐器主要是鼓、板和笛,后来也有用水盏打拍,或用弦索伴奏的。目前保存下来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金章宗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其他诸宫调作品还有无名氏作的《刘智远诸宫调》、元代王伯成的《天宝轶事》,都已残缺不全。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标志着我国说唱艺术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宋代己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至元代,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影响,它的重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元杂剧进入兴盛时期,诸宫调开始衰亡,久而久之,渐渐为人们所陌生。

7. 荀勖笛律

【答案】荀勖笛律是西晋律学家荀勖于晋泰始十年(274)制成的定律法,又名晋泰始笛律。笛律是管律的一种,在不设钟馨的场合,奏乐时据这种特制的笛来为弦乐器和歌唱确定调高。晋泰始以前的笛律,往往凭经验制作无严格律数,笛律有严格律数的,以荀勖笛律为代表。荀勖笛律形状如现在直吹的箫,全套12支笛各适用于吹奏一调,应十二律。每笛开六孔,可吹奏正声调、下徵调、清角调三种不同形态的七声音阶,即荀勖所谓“三宫二十一变”。

8. 唱赚

【答案】唱赚是汉族说唱艺术的一种,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由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的勾栏艺人张五牛在吸收流行于北宋汴梁的“鼓板”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是一种用鼓、板和笛作为伴奏乐器,以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为特征的说唱艺术。唱赚所用的脚本叫赚词,中间的曲调形式称作赚,后来发展成多套的长篇形式则称作复赚。其所用曲调吸收了传统歌曲、民间歌曲和少数民族歌曲,

演唱时有较大的难度。在音乐上表现为“同一宫调、一韵到底”。目前所见完整的赚词作品是保存在宋末元初陈元靓辑《事林广记》中的一套有词无谱的咏腻约的《园社市语》,《事林广记》中还有一幅“唱赚图”,展现了唱赚的表演场面。唱赚在宋代(主要是南宋)十分普及,据《梦梁录》、《武林旧事》等记载,南宋时临安知名的唱赚艺人有数十人之多。

9. 六代乐舞

【答案】六代乐舞又称“六乐”或“六舞”,是中国奴隶制时期歌颂帝王的代表性宫廷乐舞作品。包括黄帝时一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大咸》(也称《大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

10.南戏

【答案】南戏是北宋的民歌,也叫“永嘉杂剧”。宋代的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构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剧目一般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南戏的音乐有五声调式构成,风格比较流利婉转,剧本也比较灵活,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可随时转换宫调和曲牌。演唱方式既可以独唱,又可以对唱、轮唱、合唱等,凡登场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演唱。南戏到明、清时代变成传奇,为我国后来的戏曲音乐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简答题

11.唐代的音乐机构是怎样构成的? 各自有怎样的职能分工?

【答案】唐代宫廷燕乐高度发展,其音乐机构分为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系统:

(1)政府管辖的系统中,太常寺是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其下有大乐署和鼓吹署两个音乐机构,前者兼管雅乐和燕乐,还主管对艺人的训练与考核,是太常寺的主体机构之一; 后者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也即是卤簿与军乐的官署。

(2)宫廷直接管辖机构有教坊和梨园。教坊就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年间,教坊空前发展,共有教坊五处,分别是宫中的内教坊、西京的左右教坊和东京的左右教坊。左右教坊各有分工,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相因成习。内教坊的伎女分为内人、宫人、搊弹家三类,是专为御前供奉的伎女,也是歌舞艺人中的出类拔萃者。与专习歌舞的教坊不同,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内廷的梨园由宫廷派内监主管,宫外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人员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人数多达千人。唐代的音乐机构是唐代优秀音乐人才的汇集之地,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并在教育、表演、组织、管理方面为后世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12.简述诗经。

【答案】《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诗歌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风,共有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这些民歌流行十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