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文化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综合思考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答案】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我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这种全民族的大统一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1)创立皇帝制度,掌握最高权力。皇帝至高无上,独断一切,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为其服务。开创了封建社会的先河,结束了中国的奴隶社会。

(2)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的基本模型。

(3)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这些都有利于秦朝的统一,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4)为加强思想上的统治而施行“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来说是一次浩劫,烧毁了许多的古籍和重要的文献资料。

2. 中国人的“名”与“字”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答案】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由于故人注重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或对他人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名取字”,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

(1)中国人的“名”与“字”的区别

①名与字意义相反。如郑公孙黑字子皙,皙为肤色白,黑与白字义相反。

②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如楚公子壬夫,字子辛,壬为水,辛为金,名壬字辛,取水生于金之意。

(2)中国人的“名”与“字”的联系

①名与字意义相同。如楚国大诗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

②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鲁国孔丘字仲尼,丘即山,孔子生于尼山,又属老二,故字仲尼。

3. 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答案】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表现为:

(1)夏商时期

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有文物佐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

是在商代。

(2)周代

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确立,为巩固宗法制度而建立的学校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善,学校的结构也更为完备。西周学校分作“国学”和“乡学”两种。

(3)商周时期

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学在官府”。这是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都迅速发生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制度也随之而改变,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4)汉代

封建制度确立以后,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国家采取“内法外儒”的文教政策,积极兴办学校,招纳士子。汉代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以官学为最发达。官学中有中央政府主办的“太学”和“鸿都门学”,也有地方政府主办的“郡国学”和校、库、序等。

(5)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乱不断,太学时兴时废,官学教育有所削弱。这一阶段教育的变化,是晋武帝于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的学校,这是晋代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

(6)隋唐时期

隋唐一统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①隋文帝为了振兴学校教育,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隋场帝时又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②唐代承袭隋代的制度,学校体系更加完各。中央设立的学校分直系和旁系两类,通称为“六学二馆”。

(7)明清时期

国子监到明代己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

4. 什么叫“青铜时代”?

【答案】青铜,是一种红铜与锡、铅、镍、磷等化学元素的合金。由于它熔点低、硬度高、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可以铸造出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种器物。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现了这种材料,用它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并替代了石器,从而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显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学家把这一阶段称作“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普遍现象,中国也不例外。中国青铜器约略可以分为形成期、兴盛期和衰落期。

一、简答题

1.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受到过哪些外来影响? 举若干例子说明。

【答案】自古以来,我国受外来文化影响有:

(1)宗教信仰

①玄藏西游将佛教带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也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深的文化交融之一。佛教先在藏族地区扎根并传入蒙古族地区,成为蒙古族的主要信仰,在汉族地区得到推广。

②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逐渐成为西北一些民族的信仰。

(2)丝绸之路的开辟将欧洲的作物种了带入中国,还有阿拉伯数字。

(3)鸦片战争将西方文化带入中国,基督教文化、犹太文化及其他周边民族的文化,都被中国文化有所吸收,人们的衣食住行得到变化等。

2. 中国典籍丰富体现了哪些文化内涵?

【答案】中国古籍的最大特点就是包罗丰富和经典第一。前者是面,后者的点,点面结合,广博专深,形成中国的典籍文化。

(1)“包罗丰富”

“包罗丰富”是指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军事、经济、农学、医学、烹调以及历代典章制度等,涉及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表明了中国人在各个领域的探索和贡献。

(2)“经典第一”

“经典第一”是指儒家著作在所有典籍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指儒家著作及研究和解释性的著作数量很多。延续至今的古籍分类法依然是“经、史、子、集”四部,历代对经书的研究,产生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经学”因此,“经学”为尊,众学为从,“经学”为纲,众学为目,构成了中国近两千年的藏书特色和治学原则。

总之,中国典籍的丰富体现了我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对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并形成民族特有的叙事方式和思维方式。

3. 儒学对现代社会发展是否有用? 为什么?

【答案】(1)儒学对现代社会发展仍然有用。

(2)原因

文明的重建是今日中国面临的根本任务。文明重建的基本方向有赖于认清中国现代性的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