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833语言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音位变体
【答案】音位变体是指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又称音品。即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就称为这个“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则是从音位变体中概括归纳出来的。体的关系是类别与成员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音位变体可分为“条件变体”和“音位与音位变自由变体”两种。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又称“必然变体”; 自由变,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又称“习惯变体”。
2. 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
【答案】(1)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是与词汇意义相对的,指语言在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语法意义可以包括结构意义和功能意义两种,结构意义反映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功能意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 表述意义反映语法形式与所指事物现象以及语言使用者的关系,又可分称述意义和情态意义两种。
(2)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语法范畴是各种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广义语法范畴,从语法形式上看,包括所有显性语法形式和隐性语法形式,从语法意义上看,包括所有结构意义、功能意义和表述意义。狭义语法范畴是由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语法范畴或形态范畴。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式、人称和级。
3. 音位文字
【答案】音位文字是表音文字中的一种。它是表音文字根据其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划分出的更小的类。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如拉丁字母,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
4. 语法
【答案】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即说话所遵守的词句排列组合的规矩。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 二是指语法学,即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语法具有抽象性、生成性、层次性、递归性、系统性和稳固性等特征,一般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是指词的构成和变化
的规则:句法是指词或词组组成句子的规则。
5. 词义的模糊性
【答案】词义模糊性是指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词语意义的一种的特征。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抽象的反映,概括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为一般的、简单的东西。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如语言中“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等都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相互间没有一个几点几分的明确界限。即使像“人”这样的词义,尽管所指是明确的,但词义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每个人的回答也决不会完全一样。这些例子说明,一般词的词义多少都带有模糊性。
二、简答题
6. 词义是什么?
【答案】词义就是某一语言中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客观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它的形成要受到语言词汇系统的制约。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的构成成分。词义中还可以有附加于理性意义之上的某种色彩,即一般所说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风格色彩等。
7. 为什么说语言不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答案】语言并不属于上层建筑。斯大林曾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了精辟的说明。
(1)“每一个基础都有适合于它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随着它的基础的变化、消灭而变化、消灭。然而语言并不如此,基础改变了,它却可以基本上不改变。
(2)虽然上层建筑是由基础产生的,但它却不只是反映基础,而且积极地为基础服务,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然而语言却根本不同。它不是某‘种基础所产生的,也不是某一个阶级所创造的,而是千白年来在社会历史全部进程中为全社会所创造的。
(3)“上层建筑是同一经济基础存在着和活动着的一个时代的产物”要随着这个基础的消灭而消灭,生命是不长久的。“至于语言,相反地,它是许多时代的产物”,“所以语言的生命是比任何一个基础,任何一个上层建筑的生命都长久得无比。”
(4)“上层建筑与生产及人的生产行为没有直接联系”。“……上层建筑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改变不是直接发生,不是立刻发生的,而是在基础改变以后,通过生产改变在基础的各种改变上的折光来反映的”。语言则不然,它与生产、人的生产行为和其它一切行为都有直接联系。
8. 新词的产生主要有哪些方式? 请举例说明。
【答案】新词的产生主要是通过下列方式来实现:
(1)利用原有的构词材料构造新词。像汉语的“火车”“解放”“公社”“上游”,“阵营”“干劲”“跃进”等都是在原有的构词材料的基础上构成的。利用原有的构词材料构造新词是一般语言词汇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
(2)从外语“借”来新词。这类词称作外来词,又称借词。这在各种语言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外来词指音义都来自外语的词,其中包括音义的完全借用,也就是词的意义和声音形式都是来白外语的词的。词的借用是语言中词汇得以日益丰富、充实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3)从方言和某种行业或科学技术部门的特殊用语中借用。例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搞”“打牙祭”“垮”从西南方言中借来; “后台”“角色”“开场白”等本来是戏剧界的特殊用语。这些用语现在己逐渐为一般人所运用。
(4)从古语词汇中借用。古语中有些词在语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沿用下来,只保留在古文献裹,后来由于交际的需要,它又被人们采用,有了新的意义,从而被改造为现代语言词汇中的词。
(5)此外,词义的分化也可以构成新词,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多义词分化为同音词。
9. 汉语普通话的轻音在语音上有哪些特征?
【答案】(1)轻音音节是比较弱的音节,表现为发音比一般的音节短而轻,失去原有的声调,有时也会引起音质的变化。
(2)普通话的轻音往往能区别意义,例如“好些”是“许多”的意思,“好·些”是“好了一点”的意思。
10.简述手势论的内容,并指出其错误。
【答案】(1)手势论的内容
“手势论”认为原始语言是手势语。例如,德国的心理学家冯德认为,在最古的时候,人们用“手势语”表达思想,声音只用来表达感情,也就是说,“手势语”是第一性的,到了后来,人们才用声音来表逢达思想。又如苏联语言学家马尔认为人类开始时没有有声语言,只有“手的语言”,他认为人们最初劳动的时候要拿手去和事物接触,随着手和事物接触时所采取的不同的姿势,这些手势就变成了不同事物的符号; 最初劳动和交谈不分工,进行劳动同时就是以各种手势进行交谈,后来劳动和交谈分工了,手势就变成了独立的交谈的工具。
(2)手势论的错误
①和事物接触的东西并不一定就会变成事物的符号。以手从事劳动和进行交谈自古以来就是两回事,交谈是在劳动的需要下产生的,不等于劳动,人类历史上并没有劳动与交谈不分工的时代。
②手势既不具备声音材料和意义的要素相结合的基本结构,又不足以帮助人们充分的交流思想,进行思维。
③“手势语”运用起来是十分不方便的。在劳动的过程中如果用手势来进行交谈,势必停止工作,以便腾出手来比划,而其他人也得把工作停下来看着他。而且思维是复杂的精神活动,手势不能充分地、而且往往不能正确地表达思维活动的成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