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岛大学纺织学院(服装学院)822专业设计(服装结构设计)[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T.P.O

【答案】T.P .O

西方人在着装时讲究T.P .O ,即Time (时间)、Place (地点)、Occasion (场合)。

①时间

时间主要指一天当中的上午、下午、晚上等具体的时间段。不同的时间段,穿着打扮要求不一样。如男装中的燕尾服和“塔克西多”就只能在下午六点以后的社交活动中穿,而不能白天穿。

②地点

地点是指穿用的环境,而且主要是指社会人文环境。如办公室、会议室等工作场所; 晚会、宴会等社交场所:旅游、避暑圣地等娱乐场所。所穿的衣服就有工作服(职业制服)、礼服和体闲服之分。

③场合

场合指具体的生活场景。比如同样是晚餐会,但由社会地位较高者主办的有重要人物出席的正式晚宴和一般的略式晚宴在规格上就大不一样,因而,出席者的穿戴也自然不同。

2. 成衣

【答案】成衣指近代出现的按标准号型成批量生产的成品的衣服。这是相对于在裁缝店里定做的衣服和自己家里制作的衣服而言的。现在的百货商店和服装专买店中出售的都是成衣。

二、简答题

3. 简述巴黎高级时装业的兴衰经过。

【答案】(1)两度辉煌

在本世纪前半叶,高级时装曾两度辉煌: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代;

②第二次世界人战后的50年代。

这两次鼎盛期不仅进一步使巴黎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时装中心,而且为法国时装界造就了一大批才华出众的设计人才。

(2)二次危机

①1929年发端十美国的经济危机,给巴黎的高级时装业以沉重打击,因为当时的高级时装店拥有大量的美国顾客,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保护自己的民族产业,美国政府对进口衣料和服装加收90%的关税,这迫使巴黎的高级时装店只好向美国出口不收关税的“白布样板”,然后在当地

选用面料加工完成,这无论是在质量上、声誉上、还是在经济效益上都使高级时装大受影响;

②第二次大战中,德军占领了巴黎后,纳粹企图把巴黎所有的高级时装店迁往柏林或维也纳,当时的高级时装协会会长鲁希安·鲁伦和事务局长尼埃尔·郭朗对此拼命抵制,因为这不仅仅是迁移几个时装店的问题,这意味着数以万计的熟练工,专为高级时装服务的面料、辅料厂商以及刺绣、抽纱等特殊加工业和珠宝、配件、化妆品等许多相关行业也都要随之迁移。由于行业的抵制和实际操作上的诸多困难,才使纳粹撤回命令。

③二战后的50年代,巴黎的高级时装界人才辈出,生意兴隆,极尽辉煌。但到60年代,由于“避世派”、“嬉皮士”、反体制、反战、反传统的“年轻风暴”的洗礼,戏剧性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使高级时装的顾客人数急剧减少,没有顾客就意味着失去了市场,红极一时的巴黎高级时装业第三次遭到致命的打击,而且这次打击与前两次不同,不是暂时的,而是持续的。

4. 简述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的区别。

【答案】(1)平面裁剪指通过平面制图的方式制出“板”,再把这个板放在衣料上裁剪的方法。这原是男装的裁剪方法,现在多用于批量生产的男女成衣。

(2)把衣料或其代用品直接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用大头针和剪刀一边进行衣服造型一边裁剪的方法称作“立体裁剪”。这也是女装裁剪法。

5. 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是如何影响服装变迁的?

【答案】(1)政治变革

从服装史上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各个时代大的政治变革,都给服装带来很大的变化。如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严格的服饰制度; 辛亥革命使清王朝的长袍马褂变为便于活动的短装; 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山服”及其同族“军便服”更富有革命性和人民性,“文化大革命”又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普及。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开放政策,政治的开明,思想的解放,带来了服装上的巨大变化。

(2)经济的转变

经济是指作为人类共同生活之基础的物质财富的生产、分配、消费等行为和过程,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体。因此,这就涉及到服装的材料和制品的需求供给问题。

①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中,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生活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衣料。后来生产力发展,相互交换产生,职业专门化,以交换生产物品来满足各自所需的交换经济方式发达起来,有关衣料的经济行为就变得复杂了。到了近代,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带来了需求量的增大,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力式也从手工操作转换为机器化的大量生产,社会进入了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衣生活的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

②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现在仍主要以原始的自给自足经济为主的原始民族之间,在服装文化方面,与各自所处的经济状况相适应,也表现出进步、停滞和落后的差异。

③从世界服装史中可以看出,衣料资源(特别是纤维衣料)的分布也使服装文化的展开表现

出地域性的差别。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兽毛衣料,古埃及的亚麻服饰,中国的丝织物,印度的棉布等都在服装史上显示着自己特异的存在。

6. 举例说明服装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答案】(1)文明的移行

文明的传播,直接影响服装的变化。在文明传播过程中,服装受到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进展着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有时也融合进了原始住民的原始服饰,或者一面排除那些原始的东西,一面逐渐积累,不断提高文明程度。

这些服装变化的形态和内容,或者登上兴隆、进化的阶梯,或者走向退化和衰亡。一方面作为民族固有的服饰停滞或固定于各个地方; 另一方面,作为国际通用的服饰进行着世界性的传播。

(2)宗教的影响

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现在的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世界宗教,与其各自的教义和信仰相应地对服装的形式、穿法、使用范围都作了规定,并且各具特色的宗教艺术也对服装有很大影响。如新娘子穿白色婚礼服举行婚礼,便是基督教的产物。基督教规定,只有初婚者才能穿白色礼服,以象征纯洁,再婚者则要穿有颜色的礼服。印度的已婚妇女每天都要在额头上点个红点,以示其丈夫健在,如果没有红点就一定是寡妇。伊斯兰教徒的妇女们出门一定要把颜面遮盖起来。

不同的宗教对于服装的色彩纹样都有不同的限制和规定。伊斯兰文化中阿拉伯式花纹那种特异性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国唐代的宝相花、莲花、卷草纹等纹样,以及日本的一些染织物都明显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

(3)思潮的反映

服装是时代风貌的镜子,服装的变迁直接反映着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潮和当时人们的处世哲学。中世纪,西欧和北欧的新兴国家,最初模仿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文化,受到罗马式风潮的影响,但后来又顺应自然环境,脱离了地中海型的服饰,形成了北方型的近代西欧服装的原型。16世纪文艺复兴的思潮,改变了用符合人体的自然形来表现服装的作法,越来越无视人体,走向极端地追求服装造型美的道路,那把腰扎得很细的紧身胸衣,带裙撑的膨朦裙,从上衣和裙子的二部式造型到袖子、领子、肩部等处的附加装饰,都连续进行了形态性的变迁。接着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18世纪的罗可可样式,使衣服在身体上越来越繁杂,越来越膨大,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达到登峰造极的顶点。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后风潮,使女装发生很大的转变。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追求男性化以及个性的表现等意识、思潮,对机能性的要求,都直接反映于现代服装上。

(4)战乱、和平的影响

世界历史上的军事远征,无论是征服者一方,还是被征服者一方,由于相互影响,在服装上都带来某种程度的变化。亚历山大、成吉思汗的远征,十字军、拿破仑的进击,都给服装的传播和交流以很大的影响。

战乱时的贫困,使服装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和平则带来了服饰的繁荣昌盛,这在世界服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