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学位]之美术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学位]之美术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学位]之美术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6 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学位]之美术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10 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学位]之美术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15 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学位]之美术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18

一、名词解释

1. 谢赫“六法论”

【答案】谢赫“六法论”是我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绘画实录的系统总结。“六法”的具体内涵有:①“气韵生动”,表现的人类艺术家的艺术境界最高,“气”是艺术家对自然中的生命力的感悟和灵现; ②“骨法用笔”,是指艺术家要具备图画中线条造型绘画艺术的深厚功力; ③“应物象形”,是指艺术家“应物”创作时,把追求多兀发散思维的抽象表现或抽象描绘视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阶艺术表现形式; ④“随类赋彩”,是指为了表现或发挥艺术家的不同“具象”、“形象’,、“意象”和“抽象”等艺术思维与创作构思; ⑤“经营位置”,是指艺术家创作图画时所要进行的局部和整体的创作构思,包括艺术家所有的创作技法、技法和艺术表现力等; ⑥“传移模写”,是指艺术家描绘图画的艺术验证或艺术效果是否达到艺术家表现的艺术效果和图画视觉观众的艺术效果。

2. 浙派

【答案】浙派是明代前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之一,开山鼻祖是丁敬,主要成员有戴进、吴伟、蓝瑛、张路、蒋嵩、汪肇等人。丁敬,清代书法家、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浙派创始人。爱好金石碑版,曾搜访石刻,著成《武林金石录》,另著有《砚林诗集》、《龙泓山人集》。吴伟,更为豪放,后形成浙江派的支流,即“江夏派”。浙派画家在继承的同时,更注意个人笔墨技法与画风的变化,他们的笔墨粗简放纵、洒脱爽劲、酣畅淋漓,富有较强的节奏感。所绘物象,结构严谨,描绘准确。明代中期以后,浙派画家因一味追求恣肆、狂放,流于草率,逐渐失去画坛主流地位。

3. 南北宗论

【答案】南北宗论是明末董其昌提出的绘画理论。他以佛教禅宗分南北二宗为喻,推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论”,认为唐以后的山水画分水墨与青绿两种风格流派。强调前者是文人画的正宗,后者是利家(指职业画家)画的代表,进而“崇南抑北”,标榜文人画。虽然他对画史的概括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但提倡的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将文人水墨画推向高峰的同时,限制了中国绘画的多样性发展和创造。

二、简答题

4. 如何看待美术创作中的技巧?

【答案】(1)美术创作必须依靠技巧。美术家要取得创作的成功,不仅要有对生活独特的审美认识,还要有充分表现这审美认识的制作能力和高超技巧。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物质媒介材料的性能,不能熟练自如地运用技巧,就不可能顺利地传达出美术家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使其转化为物化的视觉形式,完成创作。

(2)美术创作不能过于倚重技巧。技巧不能脱离审美认识的内容而独立存在,美术家所掌握的技巧都是为了更好的表现独特的审美认识。如果为技巧而技巧,甚至玩弄技巧,或陷入唯技巧论,创作就会走入死胡同。

5. 简述“异质同构”说的基本内容。

【答案】(1)“异质同构”说由二十世纪西方新兴起的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阿恩海姆提出。他认为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力的结构,一种表现性,这种力的结构与主体的生理结构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当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的一致时,就可能激起审美经验,即“异质同构”。

(2)异质同构原理对于审美过程的分析:世界万物都具有力的结构,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由客体自身的表现力决定的,而不是主体的“灌注”、“外射”。因此,将一个事物的外部表现性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在决定事物的表现性方面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这一理论从“心·物”、“个体·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论述美与美感的产生,企图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构成一个逻辑连贯的整体,同时对现有的“心——物”理论作一次整合,是西方美术史上的重要结点,开辟了现代文艺研究的新道路。

(4)但是,这一理论无视或忽视了社会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对人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的影响和制约,无视或忽视了人类的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对人的心理以至生理发展的决定作用。

三、论述题

6. 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其中第一法即“气韵生动”,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答案】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的序言中提出了绘画“六法”的第一条“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命题,“气”原为哲学范畴,古人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这个观点流行于魏晋,对美学的“气韵”概念有深刻的影响。作为美学范畴的“气”,主要指艺术作品中那种生生不息的艺术力量,它是自然宇宙的生命力和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力的统一。“韵”在此处非指音韵,而是从当时人物品藻中引用的概念,在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盛行,“远韵”、“高韵”、“神韵”、“逸韵”等术语流行,大多指的是人物所表现的精神情调、个性特征。美学范畴的“韵”也保留了这一含义,指透过人物的外在形相传达出来的人物的内在精神个性。总的来看,“气韵生动”指的是艺术作品中那种超越于外在感性形相之外的生生不息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生命力,它是艺术家主观精神与自然宇宙的内在生命的统计。

应该注意的是,“气韵生动”和“神似”这两个美学命题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气韵”固然离不开“形似”,但是有超越了“形似”而达到了“神似”。拘泥于外在形相的相似而不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是不可能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的。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和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元代的杨维祯说得更明白:“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

谢赫把“气韵生动”置于“六法”之首,足见重视。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国美学重视艺术作品的超越具体形相之外的审美力量的一贯特征。与西方相比,中国美学主神似、表现、写意、追求超形象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因此,谢赫的“气韵生动”的命题与中国美学中“意境”、“神似”、“超以象外”等都有内在的联系,共同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

7. 优秀艺术作品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真善美的统一,试联系当代艺术创作现状讨论真善美的结合情况。

【答案】(1)优秀的艺术作品是真善美的统一

优秀的艺术作品离不开形象和生动的形式; 离不开创造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离不开创造艺术典型。而创造了艺术典型的作品,都必定以其鲜明生动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真理,同时又都突出地体现出创作主体真挚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的善,即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一一真、善、美的统一。

①“真”

a. 内涵

“真”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和意识的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文艺上的“真”首先是符合历史的真,即文艺形象的真实性。它具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物理真实、事理真实和情理真实。这三个规定性都由细节真实和本质真实构成。其中情理真实最关键。

b. 符合历史的“真”

第一,再现型文艺的“真”

在再现型文艺中,不仅要求文艺作品要符合所反映客体对象的表层形象尺度,具有细节的真实性,而且强调要真实地反映客体对象的内在本质,达到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表现出历史的必然性。文艺的真实要以生活的真实为依据,要通过对现实大量客体对象的典型概括、集中,在高于个别事物真实的高度上,塑造出鲜明生动和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

第二,写意性文艺的“真”

写意型文艺符合人们心理活动的情理真实,能够真实地再现人的主观世界,从而引起共鸣。 c. 情感的真实性

“真”指作家的真情实感,即情感的真实性。古今中外的文艺家在强调真实地反映外部世界时,都十分强调抒发作家的真实感情。如由吴入晋的李密的《陈情表》以情感人、千古传诵。明代的李梦阳针对文人无病呻吟的弊病,发出了“真诗乃在民间”的慨叹。鲁迅先生在要求“全部作品中的真实生活””的同时,要求它们有“跳动着的脉搏,思想和热情”,要求作家要有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