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财经大学资产评估硕士436资产评估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答案】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首先,通货膨胀将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他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因此,通货膨胀是不利
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的。但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
其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的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
再次,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
此外,由于居民户往往同时是收入获得者、金融证券的持有者和实际财产(不动产)的所有者,因而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而且,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是自发的,它本身并未存心从谁手中拿收入给其他人。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实际上,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可能出现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这是由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价格的前面,由此扩大企业的利润; 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致失业增加、产出和就业的下降。假定在原需求水平上,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如果发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则原来总需求所能购买的实际产品的数量将会减少。也就是说,当成本推动的压力抬高物价水平时,既定的总需求只能是在市场上支持一个较小的实际产出。所以,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二两种情况只是在短期内有效,在长期,卜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第三种情况: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储蓄和投资都会减少,使经济增长率下降,企业增加生产和扩大就业的积极性逐渐丧失,生产收缩。当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会导致许多经济行为无法实现,市场经济机制也无法再正常运行,会产生大规模的经济混乱。
2.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为什么在IS-LM 模型中,由P (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答案】(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 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是一个常数(参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己知的情况下,IS 曲线和LM 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图将会说明怎样根据IS-LM 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 根据IS-LM 模形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图为IS-LM 图。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P 的数值为君时,此时的LM 曲线LM (P 1)与IS 曲线相交于E 1点,E 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为y 1。将E 1和Y 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 1。
现在假设P 由P 1下降到P 2。由于P 的下降,LM 曲线LM (P 1)移动到LM (P2)的位置,
E 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为y 2,它与IS 曲线的交点为E 2点,可在下图中找到D 2。按照同样的程序,
随着P 的变化,LM 曲线和IS 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 和P},从而构成了(b )图中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 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对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 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3. 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在非市场出清假设问题上有什么差别?
【答案】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都坚持非市场出清的假设,但两者的非市场出清理论存在重大差别:
(1)原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名义工资刚性,即假定如凯恩斯所言,“劳工间有公开协定或默契,不愿接受较低工资而工作”,“劳工确实不愿意接受较低货币工资而工作,现行货币工资减低时,确实会引起罢工等现象”,“劳工们坚持不让货币工资降低”(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二章),而新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工资和价格有戮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而是可以调整的,只是调整十分缓慢,需耗费相当时日;
(2)原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没有阐明为什么价格和工资具有刚性,新凯恩斯卞义模型则增加了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定: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和理性预期,使非市场出清理论有了微观基础,突破了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框架。
4. 汇率变动和净出口变动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答案】汇率变动和净出口变动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1)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净出口的变动。在直接标价法下,如果本国的汇率上升,货币贬值,则本国同类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下降,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而外国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价格升高,不利于销售,从而使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净出口额相应增加。反之,如果本国的汇率下降,货币升值,则本国同类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上升,使出口困难; 而外国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价格下跌,有利于促进销售,使进口增加,从而净出口额相应减少。
(2)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净出口变动亦会影响汇率的变动。如果本国的净出口额增加,将使外国资金流入额增加,外汇供给量增加,需求量减少,外汇汇率就会下降,本国货币升值。反之,如果本国的净出口减少,将使国际资金净流出额增加,外汇供给量减少,需求量增加,外汇汇率就会上升,使本国货币贬值。
5.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什么是“节俭的悖论”?
【答案】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 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从而引起萧条,因而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 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从而使经济繁荣,因而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节检的悖论”。
在这个悖论中包含了某些一般理论的因素,即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强调了消费的这种作用。从总体上看,生产对消费的制约作用是主要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也可以成为主要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的无限增加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缩小是其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