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两报一刊”
【答案】“两报一刊”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两报”是指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一刊”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文革中,“两报一刊”成为制造舆论的重要阵地。从1967年11月开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就联名发表社论、文章,这些社论和文章往往经过毛泽东的亲自审定,毛泽东的一些最新指示也主要通过这些社论和重要的文章公之于世,这些社论不仅全国各地的报刊要全文转载,广播电台也要全文广播,塑造、影响了文革时代的文风。
2. 花絮
【答案】花絮是指描写性消息中的“简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篇幅一般比新闻素描更为短小,几十字、上百字而已。其文字风格也更为灵活,因而也更带个性色彩。花絮不同与新闻素描,从侧面入手,它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轶事进行描述。可以说,它是用“边角碎料”作的“点缀”性文章。
3. 通讯的主题
【答案】通讯的主题是从实践中来,从实际材料的综合、分析中来的,是记者调查研究的产物。先有素材,后有题材,再有主题。通讯的主题提炼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①采访中收集到的大量的原始材料,尚未经过综合整理、提炼加工的东西,称为素材; ②记者根据一定的报道思想,根据自己对生活、对事实的理解和评判,从大量素材中选择、提炼、加工成的写作材料,称为题材; ③题材经过记者头脑的深思熟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抓住本质和核心,渐渐形成一个明确的思想,称为主题。
4. 云计算
【答案】云计算,从技术角度来讲,一般认为是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进行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来向用户按需服务。“云”就是提供资源的网络,用户无需将这些资源信息存放在终端,而是通过网络到“云”中去获取所需的信息。目前传媒产业对云计算技术的讨论依然是在探索之中,研究者们主要探讨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其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的构想和运用,以及如何利用云技术实现数字化生存和全媒体转型。从目前状况来看,云技术的一些应用,比“云报纸”仍具有试
验性质,在技术上和受众使用的角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5. 《论出版自由》(1644年)
【答案】《论出版自由》是约翰·弥尔顿为争取出版自由撰写的一本小册子。此书最初是1644年作者向英国国会提交的一篇演说词,也是一篇争取言论自由的战斗檄文。书中系统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在当时提出了反对集权主义控制的强有力的观点。谴责检查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让人们不受限制地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思想; 认为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并且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能够战胜谬误而存在下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的概念。在倡导自由的同时,承认自由讨论的权利可以加以限制,但是避免谈到作为这种限制的基础的一般性原则。该书为争取出版自由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争取出版自由斗争中留下来的早期文献。
6. 新闻自由
【答案】新闻自由是指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的自由、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和电视的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开展批评的自由,同时也包含人民群众有创办新闻机构或者接收新闻信息的权利。新闻自由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自由这个口号,是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密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文中提出的,1789年载入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后正式列入宪法条款。资产阶级曾利用它作为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武器; 无产阶级也借此宣传自己的主张,打破统治阶级对社会舆论和精神交往的垄断。新闻自由推动了近代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
二、简答题
7. 解释性新闻与新闻述评有何不同? 写作中各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解释性新闻与新闻述评的区别
①新闻述评中的评,是记者对事物的直接评判,是褒贬,是就事论理的一种写法; 解释是以充分的背景为依据的客观的加工过程,其中有一部分是评沦,而发议论(述评)是一种受论点和感情影响的主观加工过程。
②解释性新闻是运用事实表达观点; 新闻述评则允许超越、跳出事实,直接说话,是署名言论。 ③新闻述评对事实的要求更严格
一般的评论中,事实只是为论点服务的论据,未必是新近发生、发现的,也未必是完整的。分析性新闻虽然要以大量事实说明见解,但是,它的事实往往是多样的、可以任意调遣的材料; 新闻述评因其兼有报道与评论两种职能,报道是手段,评论是目的,报道是评论的依托。总体而言,新闻述评不能不清晰地反映事实。
(2)解释性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大背景意识
写作解释性消息,记者必须善于调遣和使用大背景,即将新闻事件放到一定的历史之中去观察、分析它产生的必然性,这是背景选材的大时空观。大背景即全局性背景,解释性新闻的背景性事实反客为主,用以让释新闻事件的整体,焦点集中在背景分析上面。
②用背景事实自身的逻辑力量说明新闻事件产生的必然性
解释性消息也应注意客观色彩,不提倡记者直接发表议论,要求用背景性事实及事实自身所显示出来的逻辑关系来说明问题。
③巧妙开篇,引人入胜
解释性消息的基本特点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开头的切入方式具体如下:
a. 立即开讲,一开始就以解释的姿态切入;
b.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c. 先将奇异的场景再现出来,引起好奇,再进行解释;
d. 以橱窗式导语开头。
8. 简述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各自的取材要领。
【答案】新闻特写是一种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作为新闻特写的两种最主要形式,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在取材上有各自应该遵循的方法和要领:
(1)人物特写的选材范围很广,它与人物通讯以及人物专访中对人物的选择标准是一致的。但这种体裁对所要报道的人物有一个要求,即这个人物的身上最好有一个新闻“突起点”,即某一方面的特征比较鲜明、比较立体,这样才好“截取”出镜头来对其进行细笔勾勒与放大。
(2)场景特写的取材范围决不仅限于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者突发性事件,其实有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小镜头也盎然有趣,不仅人情味浓,而且能够一滴水见太阳般地折射出时代的光彩。因此,要善于从小处着眼,发现平凡中的非凡,才能使场景特写的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同步提高。
9. 新闻导语与新闻主体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主体是新闻报道的正文,它是继导语之后对新闻进行全面、详细报道的部分。那些在导语中没有详细说明和未能涉及的新闻要素,都要在新闻的主体部分被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使报道更加完整、更加详尽、更加精确地描述新闻的全貌,说明新闻的意义。
(1)新闻主体具体说明导语中高度概括的新闻要素。
在新闻报道中,仅仅对新闻的核心内容进行概括,是不能满足受众对环境变化了解的需求的。特别是在一些重要新闻发生的时候,受众需要了解新闻中更多的细节,更多的背景。只有对新闻的各种要素进行具体地描述与说明,新闻的全貌才能得以真实展现。
(2)新闻主体深入解释导语中高度概括的新闻事实的深层意义。
在新闻的主体部分,记者要调用一切有价值的新闻要素,对新闻的深层意义进行解读,进行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