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709中国书画篆刻创作之古代汉语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市官於内;救小,则以内重求利於外。 .
【答案】市:买。
2.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曹操《步出夏门行》其一)
【答案】竟:完,终结。
3.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答案】(1)疾,痛恨。
(2)翻译:君子厌恶那种态度:想这样,却避而不谈,而一定要为它做些别的说辞。
4.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立;立即。
5.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巫《燕歌行》)
【答案】限:阻隔。
6.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
【答案】归:通“馈”,赠送。
7.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病末及死,吾子勉之。 ..
【答案】(1)即:动词,走向。
(2)勉:努力。
8.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于是,表承接。
9.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然:转折连词。略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
10.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答案】(1)越国:超越(跨过)晋国。
鄙远: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邑。
(2)翻译:(秦国)跨过晋国把郑国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二、名词解释
11.平仄
【答案】平仄是指诗文的韵律。它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12.双声叠韵
【答案】双声叠韵是音韵学术语,也是写诗在声律上的表现方式之一。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即迭韵,是指两个字的韵相同。先秦的声母系统和韵部系统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所以不能将上古的双声迭韵和现代的双声迭韵混为一谈。如“芣莒”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 。
13.王氏四種
【答案】“王氏四种”是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二人代表作的合称。分别是《经传释词》、《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它们是乾嘉学派最负盛名的著作,也是训诂学的经典著作。
三、分析题
14.仔细阅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全文,分析这首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旁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
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答案】(1)内容
本词写于作者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全词咏柳,是作者少有的婉约词作,也是北宋时期咏物的名篇。①上闺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a.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凡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
b.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 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
c.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一韵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阙“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这里,“有思”成为思亲少妇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 “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欲开还闭”。思亲少妇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d.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少妇“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少妇为何而思? 上阕的最后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梦随风万里”既写少妇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
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
,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 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②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a.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上阕“惜”和“愁”的情绪基础上,诗人下阕的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的际遇。这一韵应和上阕首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表面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应该“恨”的是西园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去无奈,最可怜惜。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的“无人惜”的遭际,诗人用这种手法进一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的情愫。
b.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 “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一一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一池萍碎”是结果,而“晓来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的客观条件。柳絮化为了浮萍,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是不可能的。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的伤感却得到慰藉。何况柳絮坠落,化为浮萍也是当时的“公认”。“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态尽写出来,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韵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许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但是读者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