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在清代文学、学术史研究领域,有关纳兰性德的研究成果愈来愈丰富,参与的研究者亦愈来愈增多。但就整体的研究格局而言,学界所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其生平、思想、词与诗文创作等方面。而对于备受学界推崇的学术笔记《渌水亭杂识》,则由于内容驳杂,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除了部分研究论著中偶有涉之外,尚是一种无专题性研究的状态,从而造成了纳兰性德研究究不够系统全面的局面,同时对于清代文学研究及学术史领域的整体性而言,亦是一项缺失。
基于此,本研究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在立足于对明末清初学风转变之大背景与纳兰性德的家世及生平以及对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成书考察的基础上,借鉴传统的学术笔记分类原则,结合现代的学科分类标准,对《渌水亭杂识》进行详尽的考察,将其考订记述的内容概括为:史地、碑石、器物、文艺、宗教、异闻、风俗等七大类,并逐类对其在文献与学术上的价值或意义进行了考论。
与此同时,对《杂识》所体现的纳兰性德的学术思想进行分析,认为受时代学风以及民族个性的影响,纳兰性德的学术追求偏重于实用与实证方面的“尚实”与学识积累方面的“崇博”。
此外,还从文学散文写作的角度对《杂识》中所体现的纳兰性德的审美思想进行探讨。《杂识》“以备说家之浏览云尔”为目的的创作,有别于载道之文以明道为目的之追求,在这种有意识的“备浏览”的过程中,《杂识》各条目所涉及之具体知识往往就超越了其背后所隐含的道德的、哲学的、历史的、政治的因素而被摆在了首位,使《杂识》从学术笔记之实用走向了文学层面之审美。同时,《杂识》还追求多元题材之新奇,叙述方式之“咫尺千里”与“委婉讽喻”。
具体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旨在对纳兰性德的家世与生平进行较为详尽的归纳;第二章,主要探讨《渌水亭杂识》的成书背景、版本等基本问题;第三章,立足于前两章的叙述,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对《渌水亭杂识》条目的题材内容及其价值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探讨;第四章,在《杂识》文本值分析之基础上,对《杂识》所体现的纳兰性德的学术追求进行分析;第五章,对作为纳兰性德散文类作品代表的《渌水亭杂识》的审美思想进行归纳分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