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829中国地理[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通勤活动空间

【答案】通勤活动空间是由于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不同的地点,上下班、上下学所经由的路线和地点构成的行为空间。该行为空间由持相同目的的通勤者和通学者所构成,在城市运输高峰时间由居住地移向工作地点或者学校。居住地和下作地、学校的场所,以及可以利用的交通手段决定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特点。

2. 杜能圈

【答案】杜能圈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杜能认为,城市周围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呈同心圆圈层结构。

3. 人口容量

【答案】人口容量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其影响因素包括地域的开放程度、时间规定性、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生活水平的高低、分配方式与社会制度、小同目标下的人口容量以及承载人口的基础,主要特点有人类在人口容量上的主观能动性,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规模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性以及人口容量对现实人口制约作用的不确定性。对人口容量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

4.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答案】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典型代表为我国郑州,它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部平原的中心地带,农业历史悠久发达,且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通过多年的发展成为整个中原地区产品交易的中心,从而达到城市化进程。

5. 拉采尔

【答案】拉采尔(1844~1904年)德国地理学家,人类学家,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他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有系统论述。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创用生存空间一词,首次说明了文化景观概念。著有《人类地理学》、《人类史》、《政治地理学》、《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等。他的主要成就在于:①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 ②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其《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

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6. 民间文化

【答案】民间文化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从社会分层上看,它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它还是一种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它具有自发性、传承性、通俗化和程式化、实用性和娱乐性等特征。

7. 洪堡

【答案】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科学家,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不仅包括地表各自然现象,还包括了人类社会活动。

8. 旅游动机

【答案】旅游动机是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条件,包括旅游者身体、文化、社会交往、地位和声望等方面的动机。促发旅游动机产生的心理需要有两种:即探新求异的积极心理和逃避紧张现实的消极心理。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除有个性心理因素和个人因素外,还有某些外部因素。

9. 政治整合

【答案】政治整合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战后西欧的一体化过程。或者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10.刺激扩散

【答案】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例如,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土著人,因温度低无法经营农业,只靠狩猎为生。后受南部草原上驯养牛、羊的刺激,开始驯化只能在当地生存的驯鹿,结果获得成功,当地土著人就由狩猎转向放牧驯鹿为生。

11.边缘城市

【答案】边缘城市是指受本省中心或省会城市辐射较小的城市。德国地理学家哈伯特·路易提出的”边缘城市”概念。城市形态从单核心格局向多核心、网络化方向发展以及城市核心区在扩散中出现新集聚的过程中,在郊区发展起来的兼具商业、就业与居住等职能的综合功能中心,这成为了”边缘城市”理论的原型。

12.郊区化

【答案】郊区化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指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二、简答题

13.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化的等级扩散。

【答案】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例如,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中,汉语普及程度高,在中小城镇上交往的场合也多用汉语,而在当地土著居民家庭,特别是妇女之间,汉语的使用就大为减少; 在乡村中,政府部门的干部及服务部门人员使用汉语,农民中则很少使用。即该地汉语的普及程度在聚落等级及人员对外交往程度上存在一种等级现象。

在美国,购物中心这种商业形式在传播上也呈等级现象。它首先于1949年出现在西部的西雅图。由于其设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加上停车免费,货物齐全,自由选择,价格便宜,购物方便,一出现就很有吸引力,为广大顾客所接受,发展十分迅速。在西雅图出现的前五年,除西部外,购物中心还出现在中西部、东北部,大多是出现在特大城市。到第二个五年结束时,几乎每个百万人口城市都出现了这种购物中心。到1970年,美国大多数城市都有购物中心。由此可见,购物

中心的传播主要受城市大小影响,与地理距离无关,按城市规模大小和人口数量的等级往下传播。

14.简述工业生产的特点

【答案】工业生产的特点包括:

(1)无明显季节性和地域性。

①无明显季节性:工业生产是物理的或化学的生产过程,它不像农业那样依赖自然条件,受季节的严格限制。除少数部门如制糖、晒盐等外,可以全年进行生产。

②无明显地域性:土地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不像农业那样受空间上的严格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生产方法和工艺过程的地域性并不十分明显。

(2)生产过程的可分解性与专业化和协作化。

①生产过程的可分解性:工业生产过程一般都是可分解的,这一特征使专业化和协作化成为可能。

②专业化和协作化: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为了更好地产生经济效益,工业内部日益走向专业化生产,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和越来越复杂,联系与协作越来越广泛,甚至为了生产某些工业产品要进行国际合作与联系。

15.简述文化本土化的表现形式和局限性。

【答案】(1)文化本土化的表现形式

①文化本土化有一种内趋性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