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37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之古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本义

【答案】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一个词往往不只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是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红”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这出戏(这首歌)唱红了。”

2. 韵脚

【答案】韵脚是指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又称为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鸦”和“家”押韵。韵脚最广泛应于文学作品中,诗歌尤甚,使行文变得赋有节奏和音乐之美,现代韵脚诗便将韵脚这一特征发挥的淋漓尽致。

3. 叶音

【答案】叶音是指由于语音的变化和发展,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常常会发现不押韵,将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的现象。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这一现象在南北朝时出现,到宋代朱熹的《诗集传》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4. 避讳

【答案】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避讳是指人们不能直呼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需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例如避君讳:汉高祖名邦,

,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邦”改成“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避讳常

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

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5. 喻三歸匣

【答案】喻三归匣是古代音韵学的一种描写声母变化的术语,是以曾运乾以中古音韵推演上古音韵得出的规律。宋代提出了“见溪群疑,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影晓匣瑜,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这三十六声母,反映的是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与之相较,上古声母系统中声母共有三十二个,有的要合并,有的要分出一些。而其中,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一类接近定母。前一类即所谓“喻三归匣”。

6. 反切

【答案】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在一起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坛,徒干切。”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但是使用起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认读反切注释时不知道反切字的读音,那么反切就没有起到注音的效果。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7.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立;立即。

8. 求,无乃尔是过与?

【答案】过:责备。

9.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答案】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10.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行

【答案】亨:煮,后来写作“烹”

11.王见之,曰:“牛何之? ” .

【答案】之:动词,到……去。

1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 ..

【答案】(1)都:城池。(2)国:国都。

1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答案】(1)疾,痛恨。

(2)翻译:君子厌恶那种态度:想这样,却避而不谈,而一定要为它做些别的说辞。

14.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答案】方:义方,道义。

三、分析题

15.根据“六书”理论分析下列汉字的古字形和本义。

败 斤 元 载 寸

【答案】(1)败:会意。从贝,从攴。本义:毁坏,搞坏。

(2)斤:象形,本义:砍木头用的斧子。

(3)元:会意。从一,从兀。本义:头。

(4)载:形声。从车(去掉车后的部分)声。本义:乘车。

(5)寸:指事。从又,从一。本义: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

16.仔细阅读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全文,分析这首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词中表【答案】辛弃疾《摸鱼儿》一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

层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1)内容

此词借春天的衰残来寄托作者的哀时怨世之意,表示了对南宋偏安政局的深切忧虑和无比悲愤,抒写了忠而被谗与爱国壮志难以实现的郁闷与感慨。

词的上片写春意阑珊,以春天即将逝去的花残叶败的景象,喻示南渡后国运衰微的局势; 下片写美人迟暮,以古人古事明自身遭遇,借峨眉见妒痛斥奸佞小人妒宠争妍、嫉贤害能的丑态,结拍以景收束,并象征政局的岌岌可危。

全词情调婉转凄恻,柔中寓刚。此词问世以后,一时广为传唱,影响十分深远,人们将其与苏轼的《念奴娇》、柳永的《雨霖铃》等并称为“宋金十大曲”。

(2)艺术特色

①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

词中用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并构成了整体性的象征意蕴。上片以惜春、留春转而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