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914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交换价值

【答案】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可以按各种不相同的比例与许多其他商品相交换。因此,交换价值小只一种,而是多种。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可以使它们相等的共同东西。这个共同东西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比较。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还有另外一个属性,即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它构成商品的价值。所以,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比例即交换价值的基础。也就是说,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含有相同的价值量。

2. 价值尺度

【答案】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的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职能。价值尺度是货币的首要职能。货币的这个职能克服了在物物直接交换条件下,由于价值表现不同而给商品流通造成的困难。货币之所以能起这个作用,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所以能够用来衡量和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就是要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时,只是表现价值,不是实现价值,因此,货币在执行此职能时,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标准是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的区别是:

(1)前者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后者则是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量。

(2)前者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地发生的,它不依存于国家的权力; 后者则通常是由国家以法律规定的。

(3)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价值随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而作为价格标准则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

的是劳动工具。

第二,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

第三,在社会标准生产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决定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第二种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生产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凝结在同量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小; 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凝结在同量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大。

4. 进口替代战略

【答案】进口替代战略是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限制和替代外国工业品的进口,保护和促进本国工业发展,以实现本国工业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20世纪50-6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进口替代型工业化的高潮。

5.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答案】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或者说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抽象形态和具体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性质上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这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即不管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都同时是抽象劳动的支出。它们又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6. 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率

【答案】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用公式表示就是m'=m/v

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用公式表示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剩余价值率有提高的趋势,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加深。 年剩余价值率指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资本周转越快,意味着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从而产生出更多的剩余价值,进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要高于剩余价值率,因为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周转次数通常要大于一次。只有当可变资本每年周转一次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与剩余价值率相等。

二、简答题

7.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

【答案】(1)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

M 0是边界最窄的货币界定,通常称为现金,具有很高的流动性。M 1的流动性低于M 0。通常把M 0和M 1称为狭义货币,或称为交易货币,即主要是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货币。通常把M 2, M 3, M 4…称为广义货币,是对货币外延的扩大。在一定条件下,广义货币可以转化为狭义货币,通常被称为一种潜在的购买能力或支付能力,需要经过一定时期(变现过程)才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2)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

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和目的是为了把握流通中的不同口径货币的特点、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货币层次的划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进行宏观调节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层次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流通量时就不能同样对待,应选择流动性强、与经济活动最为密切的层次作为控制重点,从而便于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同时,中央银行对不同货币层次的监测和控制,也促使各种金融机构做出相应的反应。

8.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案】(1)资本周转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周转循环的快慢程度。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资本周转时间是指预付资本价值,从一定形式出发,经过循环运动,带着剩余价值,全部回到它原来出发点的形式,中间所经历的时间,即预付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

(2)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直接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大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剩余价值的数量就会增加。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资本周转速度快就意味着资本效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这都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工人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