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通货膨胀对社会主义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国家如何实现对货币流通的宏观调控?

【答案】(1)通货膨胀对社会主义经济产生的影响

通货膨胀即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现象。它的成因与经济过速增长所造成的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和结构矛盾密切相关。

通货膨胀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破坏了资源有效配置的环境,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价格不断攀升所激起的消费需求改变了各种商品与服务的相对需求、相对供给和相对价格,使价格、利率等市场信号严重失真,从而误导企业极力扩大生产规模,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严重地阻碍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会加大经济波动,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②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函待调整,但通货膨胀却使产业结构调整难于实现。这是由于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一般赶不上后续加工产品价格上涨,而加工产品价格可随初级产品价格上升水涨船高,再加上基础产业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缓慢,所以,地方和企业一般不愿投资。价格上涨刺激投资更大规模地趋向于短期可以获利的加工工业部门,而不是投向原先就较为薄弱的基础工业部门,这只会加剧产业结构更加不合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③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从而引发经济、社会的不稳定。货币贬值意味着对居民手持现金和储蓄存款同比例的无形扣除和价值转移。价格上涨则使购买同量商品需要支出更多的货币,在收入没有增加或收入增加跟小上价格上涨幅度时,就会造成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分配不公和整个经济利益关系的严重扭曲。如果通货膨胀率不高,还可以用增加工资收入的办法来补偿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但收入提高则蕴藏着收入一成本一价格轮番上涨、恶性发展的巨大风险。

④在对外开放条件下,通货膨胀还会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2)国家对货币流通的宏观调控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时,国家实行较紧的财政政策,紧缩投资和消费支出; 实行较紧的货币政策,抽紧银根,提高利率等。这样经济过热的状况得到了较好的克服,国民经济重新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当社会总供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以解决,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这些措施包括:适当放松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适当的收入分配政策:深化改革等。

2. 请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三农问题”的含义及现状

①“三农问题的含义”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a.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业发展受到国外集约化农业的巨大挑战。

b. 农村问题。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c.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我国农民的教育程度偏低,义务教育普及率还有待提高。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的收入偏低,负担过重。

②“三农问题”的现状

面前中国目前农村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农民收入低,农村发展落后,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中国存在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城市高度发达的现代部门和农村落后的传统部门同时并存; 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是人多地少,耕地上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种植业规模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下。

(2)“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一种非正常的经济结构,由于我国特殊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负效应,形成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阻滞:根据_元经济结构原理,可知“三农问题”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以下影响:

a. 使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无法转移。户籍制度人为隔离城乡,使市民和农民身份凝固化,以致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各自封闭循环的体系,市民和农民两种身份迥异的小同公民。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民也无法获得名正言顺的市民身份和下人地位,他们只能被称之为不伦不类的“农民下”。在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发展缓慢,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而农村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大量过剩劳动力产生,并且无处转移。

b. 造成了消费需求不足,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二元社会结构人为地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城乡之间会自然形成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在世界各国概莫能外。但在我国,由于人为的歧视性制度安排,儿十年来人为地拉大了城乡差距。导致了城乡收入水平的不断拉大,城市人均收入远远高十农村人均收入,而农村人口又在全国人口总数中占据多数。农村人均收入低,农村人口的消费需求低,必然导致全国总的消费需求不足。

c. 人为地限制了宪法赋予农民的基本权利。农民问题的本质在于农民在二元社会结构中基本权利的缺失。这种权利的缺失使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更加弱势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造成了城乡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的巨大差异,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导致了消费需求不足,制约了内需的扩大。

(3)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和意义

①解决措施

针对目前中国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对策如下:

a. 中国应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大力发展中小城镇,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b. 农村本地应积极发展各种加工业,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c. 积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生产效率; d. 国家采取各种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以提高农村的购买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工业的发展; e. 农村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鼓励自主创新; f.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培训; J. 健全农村金融体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新鲜血液。

②意义

a. 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b. 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 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c.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 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