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616土地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利用计划

【答案】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主要由农、林、牧业生产用地计划、建设用地计划和土地开发计划组成。根据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管理的特点,可对计划内容作出调整,如为了控制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的速度,可以编制农业结构调整用地计划。依据土地利用计划的性质,可分为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和土地保护等计划一体规划,制度。

2. 土地资源管理学

【答案】土地资源管理学是以研究协调控制“人和土地”这个大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使之

,放大其生产能力以达到充分、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一门科学。产生系统效应(组合效应)

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包括土地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具体可分解为:土地数量管理、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地权管理、土地法律管理、土地经济管理、土地生态管理、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监督等项内容。

3. 土地资源

【答案】土地资源是指可以利用而尚未利用的土地和已经开垦利用的土地的总称,除此之外,还包括这些类型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土地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他农业自然资源(水、气候、生物)赋存和依附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如宜农土地资源、宜林土地资源、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等。

4. 土地资源调查

【答案】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利用程度、权属状况、空间分布、生产潜力、适宜性和限制性等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是为依法和科学管理土地提供基础,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基础数据,为编制农业区划和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依据。

5. 土地利用结构

【答案】土地利用结构是由土地利用和结构两种要素综合而成的整体,是为了解决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这一问题而在对供选方案优化的基础上加以确定的一个系统。土地利用结构的实质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6. 回归预测法

【答案】回归预测法是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己知值来推断预测变量的数值,因而是通过表明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应用回归预测法同时需要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相互关系密切的同时序列,如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的耕地面积与

,但这种相关不能农作物产量的时间序列。这两组时间序列之间应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

表达成完全确定的函数式。

二、简述题

7. 如何设计土地利用优化结构?

【答案】设计土地利用优化结构应该主要考虑下面两方面的内容:

(1)依据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利用结构的设计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设计土地利用结构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依据。实践证明,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是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所谓充分、合理用地利用就是发挥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根据其数量和质量以及各类土地的构成,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发展相应的生产部门,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以取得较多数量的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2)满足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进行利用结构的设计

土地生态系统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即物质性和自动平衡性。所谓物质性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各自内部诸因素之间所发生的多种关系都是物质关系。没有物质在它们之间存在和运动,整个生态系统便不能形成和发展。自动平衡性指在排除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自动平衡的内在要求,而达到的一种完整、协调和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推动生态系统的进化和发展。平衡的要求是“物质转变”规律作用的原因,这一规律的作用,实现着平衡要求。平衡要求运动,运动实现平衡。因此,在设计农业生产用地结构时,一定要遵循生态系统平衡原则,使生态系统处于两个相互依存的平衡状况,一是生物种群之间平衡(如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之间的平衡); 一是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如营养物质、光、热、水等)之间的平衡。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就要保证植物种群和动物种群组成合理的生物结构和食物链关系,以满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要求。

人们在通过劳动于生态系统的基础之上建立经济系统的过程中,应该慎重地对待历史形成的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自觉维护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固有调节机制和不破坏其稳定性极限的前提下进行,以协调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实现人工的生态平衡。

8. 简述遥感监测的基本流程。

【答案】遥感动态监测的基本步骤为:

(1)准备工作

①制定工作计划。在遥感监测前,应周密地计划监测的范围、遥感数据源、监测方法及步骤、

时间等。

②收集有关资料。一是农、林、牧业生态、物候及农时日历,特别是耕地作物的长势等资料; 二是时相、云量等符合要求的遥感资料; 二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城市建成区资料,规划、年度用地计划等资料; 四是最新地形图、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等。

霍驹苗制技术设计书。主要内容包括监测任务概述,监测区概况,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利用,监测的技术依据,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指标及技术要求,监测方法和作业流程、组织与实施,监测成果质量控制方法,应该提交的成果等。

(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流程

①对遥感影像数据与土地利用专业资料进行纠正与配准,使同一区域、不同时相和不同类型卫星数据地理坐标以及像元空间分辨率统一。

②为了获得丰富色调均一的影像,需要对影像进行融合及色调归一调整,处理后将多幅影像镶嵌。

③在镶嵌影像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自动提取技术发现变化特征,经人机交互半自动判读提取变化信息。

④通过实际外业核查对变化信息进行确认与后处理。

⑤根据后处理结果统计变化图斑的类型、位置、范围和面积等信息,即统汁汇总及制图整饰。

⑥监测精度评定。利用实地外业核查以及监测的变化图斑数据,对内外业变化监测的差异记录进行核实,并进行统计分析及精度评定,最终的监测成果为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和技术保障。

(3)提交监测成果

①基本监测图。

监测图的基本内容包括:县级以上行政区、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规划区、开发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界线以及公里网格线,县级行政辖区、建制镇、开发区、大型项目、河流及湖泊的名称,大于最小量算面积、填充颜色后的变化图斑及编号(变化图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及非耕

,背景影像(任地、抛荒耕地、闲置建设用地、耕地转变为坑塘和其他非建设用地、耕地增加等)

选一时相的模拟自然真彩色原始影像)等。

国支术报告。对每个监测区,重点从采取的技术方法以及成果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技术总结。

因监测成果。技术设计书及技术报告,基本监测图和监测信息管理文件,统计数据资料及其他。

(4)检查验收

为保证监测成果的质量,监测单位应该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的各项规定为标准,按规程方法作业,并对监测过程的各阶段认真检查。检查可以采取自检与互检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以建立作业小组和检查员检杳制度。对于监测部门的监测成果,国土资源部门要组织专家小组,按照规程的标准和技术设计书的要求进行检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