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615公共管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前后对比法

【答案】前后对比法是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评价活动的基本思维框架,其他一切方法都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前后对比法是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公共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法。前后对比法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们对公共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其小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公共政策的准确效果,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公共政策的本质和误差,因此是公共政策评价常用的基本方法。

2. 自愿性工具

【答案】自愿性工具是指在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以自愿为基础完成预定任务、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由于自愿性工具既具有成本效益上的优势,又与主张个人自由的文化相吻合,并且有助于维系家庭与社区的关系,因此,在许多社会中成为首选的政策工具。自愿性工具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等。

3. 政府失灵

【答案】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具体来说,可以将政府失灵现象大致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作为一种加总社会中所有个体的意见的途径,政府是不完美的。由于“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存在,使得面对加总社会意见的过程中存在种种缺陷和矛盾。

(2)政府中的决策者可能会被少数人的利益所引导,从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的利益。多数时候,政府的决策总是由少数人做出的。如果社会对这些决策者的监督是不完善的,那就存在决策者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的利益的可能性。

(3)行政机构的低效率问题。评估行政机构的绩效非常困难、行政机构缺乏竞争和行政机构的公务员体制的僵化都是造成效率低下的原因。

(4)政府失灵的其他方面。政府失灵可能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民主投票过程的高成本、直接民主过程可能缺乏保护少数人利益的机制、代议制民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冲突、政治周期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等各个方面。

4. 对策论

【答案】对策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

5. 内在创始型

【答案】内在创始型是指政府系统内部的人员或部门为解决纯粹的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问题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在该模型下,仅限于政府内部的组织或接近于决策者的团体才能提出政策问题; 该模型企图排除普通公众参与的可能性,此类问题的确认远离公众议程,普通公众没有参与的机会和希望; 问题最多会扩散到一些认同性团体,以争取更多力量的支持,向决策者施加足够的压力,促使决策者将此类问题列入正式议程。该模型在财富和权力相对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

6. 结构适度问题

【答案】结构适度问题是指涉及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来说有限数量的政策选择方案的问题。方案的效用一致能够反应决策目标的一致。然而所选择的政策方案,其后果是不确定的,即使是在可接受的误差之内,结果预测也有相当大的困难。结构适度问题的原型来自政策模拟。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可以说明这类问题的特征。

7. 第三部门

【答案】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机构,其既不属于政府公共部门,也不属于市场经济部门。那些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日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的机构,都可划入第三部门。因此,在第三部门中,既可以看到一些在形态和功能上更接近政府机构的组织,也可以看到一些在形态和功能上与私人部门中的企业组织相类似的组织,还可以看到一些具有非正式特征的组织。

第三部门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它既可能提供私人物品(服务),也可能提供公共物品(服务); ②它主要由正式的组织构成,但这些组织可能是公共组织,也可能是私人组织; ③它在提供物品(和服务)时一般并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 ④第三部门的活动往往建立在人们自愿地提供各种资源并在提供物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进行自愿的合作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正因如此,第三部门也称作“志愿部门”。

8. 目标群体

【答案】目标群体是指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作为公共政策的客体的目标群体与公共政策主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目标群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对公共政策主体起着反作用。

二、简答题

9. 简述人力资源管理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案】生产力是一个时期内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并保证质量。用公式表示为:生产力=产出量/投入量。各类组织,其管理者合乎逻辑的目的,应是创造效益和提高生产力,即管理者要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在此环境之中,投入最少的时间、资金、原材料和劳动,达到预期的目的。用最

少的资源去完成目标或运用现有资源尽可能多地完成任务,是组织永恒的目标。一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产力的高低。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提高组织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其对生产力提升的贡献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予以说明:一是不断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扩大人力资源投入的收益,实现组织生产力的提高; 二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促使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最终提高组织生产力。

(1)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控制问题人力资源成本是一个组织取得人力资源、使用人力资源、维持和提升人力资源而付出的代价。人力资源的成本主要包括:

①人力资源的获取成本。它是一个组织在招募和甄选人员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招募成本,选择成本和安置成本。

②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组织为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而投入的培训和教育费用。

③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组织在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包括维持成本(如劳动报酬、福利、津贴、分红等)、奖励成本(奖金)等。

④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是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包括事故保障、健康保险、退休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

⑤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由于职工离开组织而产生的成本,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空职成本。空职成本即机会成本,它是组织因职工离职或离岗使该岗位空缺而承受的经济损失。

在现代组织中,人力资源的成本是最大的开支之一。因此,如何有效控制人力支出,并不断扩大其收益便直接影响着一个组织的效率。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成本中心改造为利润中心,控制人力资源的成本,直接达到实现生产力的目的。

(2)通过科学化的方法与管理,扩大人力资源的收益

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便是如何扩大人力资源的收益和生产力,从而最终达到实现组织生产力的目标。

提升组织生产力的有效的人力资源途径与方法是:

①通过增加生产力的工作促使生产力的提高;

②通过工作场所的再设计不断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③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组织生产力;

④通过有效的人员激励,以激发人的潜能和动机;

⑤通过建立满意的工作环境,促使人们更有效地工作;

⑥通过报酬和待遇体系的改进,促使人们有效积极地工作。

10.简述政府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

【答案】政府财务报告,无论其形式如何,都应符合某些基本的质量要求。一个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及时一性。财务报告会因其过时而失去其价值,所以财务报告须及时,以便充分利用。

(2)内容的公正性。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事务都必须符合实际情况,以便人们准确了解有关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