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880美术专业基础(素描创意)之美术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雕塑

【答案】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个部门,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以各种可塑的或可雕可刻的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从本质上讲,雕塑是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塑造可视而且可触的多维立体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时代精神,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雕塑具有三度空间实体性,可以如实再现在三度空间中展开的现实审美。它既诉诸于视觉,也诉诸于触觉,引起观赏者的触觉感知,使得与触觉相关联的质感和量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这种实体性特征使它具有绘画所没有的体量感。

2. 浙派

【答案】浙派是明代前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之一,开山鼻祖是丁敬,主要成员有戴进、吴伟、蓝瑛、张路、蒋嵩、汪肇等人。丁敬,清代书法家、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浙派创始人。爱好金石碑版,曾搜访石刻,著成《武林金石录》,另著有《砚林诗集》、《龙泓山人集》。吴伟,更为豪放,后形成浙江派的支流,即“江夏派”。浙派画家在继承的同时,更注意个人笔墨技法与画风的变化,他们的笔墨粗简放纵、洒脱爽劲、酣畅淋漓,富有较强的节奏感。所绘物象,结构严谨,描绘准确。明代中期以后,浙派画家因一味追求恣肆、狂放,流于草率,逐渐失去画坛主流地位。

二、简答题

3. 如何理解美术的基本特征?

【答案】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或平面上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门艺术。

(1)就美术创造的形象化手段来说,造型性是其主要的形态特征之一。所谓造型,就是塑造形体,我国古代画论中称为象形。造型性的特点就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平面上或三维空间里将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视觉形象固定下来,以静态方式再现世界的可视的、感性的真实存在。

(2)美术的空间性和静态性,是分别对美术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把握。美术创作是以一定实体性物质材料创造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形象,如绘画有二维空间,雕塑、建筑有三维空间。美术只能反映客观物象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瞬间的状貌,只能塑造存在于空间的静止的形态,这就使美术作品的形象具有一种瞬间性和静止性特点。

(3)美术的视觉性就是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感知媒介主要是视觉而言的美术的创造和欣赏

都必须通过视觉来进行。

美术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上造型性、视觉性、静态性、空间性四个方面来把握。

4. 如何理解美术发展的他律性(社会制约性)?

【答案】美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美术的发展是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的。

(1)经济与美术发展。

①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美术的发展是决定于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作用于美术首先表现在经济基础的变更促进艺术或早或迟发生变革。其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适应会促使艺术的繁荣发展。另外,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就会为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进步新的生产力助威,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最后,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艺术发展时,其背后还是经济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美术同时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②不平衡性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三是对艺术内部不同的艺术种类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与美术发展。美术的发展必然地受到各种社会意识的影响。

①神话不仅在原始活动中充当重要角色,而且影响各时期、各民族的艺术,是艺术创作的土壤;

②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是制约和影响美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宗教牵动和制约美术的发展;

④哲学影响着美术的创造观念。

总之,艺术受制于经济基础和其他社会意识,艺术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与经济基础和各种社会意识。美术既不是经济的直接反映,也决不是其他社会意识的简单工具。

5. 简述中国艺术的三大美学价值。

【答案】中国文化的终极宇宙观是由儒、道、禅三家作为精神卞干而共同构造的。

(1)儒家的美学价值:

①“中和”之美。“中和”的宇宙是一个以现实政治和人伦社会为中心的整体和谐的宇宙,它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得极致。

②“雄健”与“充实”。儒家美学特别重视艺术是“气势”、“气概”以及“风骨”,导致艺术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③“不忍人之心”与“宇宙心灵”。儒家美学最大的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

(2)道家的美学价值:

①“自然”之美。道家提倡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

②“虚静”与“空灵”。道家美学通过对“虚静”的发现,一方面以此作为“万物之鉴”在人心内部开辟出一个审美的境界。另一方面又影响了中国艺术积极利用虚白和空无而构造有无相生的灵动的空间,因为虚白恰如虚空,看似无一物,却充满了宇宙灵气。

③“玄”、“素”与水墨问题。中国画从唐代起青绿山水渐废而文人水墨山水渐兴,道家美学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中国画利用水墨的浓淡干湿,运用勾、皱、染、点来表现山石的阴阳向背,与西洋油画的光色塑造迥异奇趣,是与道家思想的影响分不开的。

(3)禅宗的美学价值:

①存在的追问。在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中第一次注入了否定性因素,让我们意识到死亡和寂灭。对存在的追问,为中国文艺增加了许多哲理意味。

②“冲淡”与“禅味”。选择非常平淡、凡俗的日常景象来传达并表现与日常生活相对立的具有空幻深意的存在感受这一佛学主题。

③“悟”与“圆满”。禅宗预设的终极的美学价值,表现为彻悟存在的本来面目的圆满,而伴随这一彻悟的心理状态则是一种独特的感受:欣喜的笑。这是中国文化独有的审美超越境界。中国艺术的最高价值不是模拟物象,而是通过“写意”以“参赞造化”。

6. 简述美术的创作过程。

【答案】美术的创作包括构思、转化、创作的过程。

(1)构思的过程

美术的构思过程中,想象的进行决定于作者的“情”和“意”。“情”是指作者的个人感觉和风格个性,“意”是指作者进行创作的思想和心志。作者的情感和个性通常会影响美术创作中的想象,只有这样,创作过程中的想象采不会背离艺术创作的主旨。

(2)转化的过程

在美术创作的转化过程中,作者首先要把开始时的想象变成能激发创作灵感的初级意向,接着作者要进行初级意向的不同层次的艺术加工,最后逐步塑造艺术形象。在转化过程中,需要创作者培养优秀的才学并构思出良好的主题。

(3)创作的过程

一幅作品有很多有形之处,如笔法、布局等,每一幅作品都富含有形有质的画面。由于美术作品是作者用来表现自身思想和情义的,因此,在欣赏绘画作品的过程中,能通过其笔法和技巧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创作的过程是把“无”转变为“有”的过程。

7. 为什么艺术作品能积极能动地反映生活?

【答案】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积极能动的反映生活,原因在于:

(1)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艺术家的创作动因,来源于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体验。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往往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