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35历史学综合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广州湾租界条约》
【答案】《广州湾租借条约》是法国胁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租借广州湾的条约。1898年4月,
,法国迫使清政府答应租让广州湾,并于1899年11月6日正式和清政府签订了《广州湾租界条约》
强租广州湾及其附近水面,租期99年。此外,法国还取得了修筑从越南边境至昆明和从广州湾赤坎至安铺的铁路,以及承办中国邮政等特权,并逼迫清政府答应不把云南、两广割让给他国。从此,滇、桂、粤三省变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2. 资政院
【答案】资政院是指清末预备立宪运动中设立的立法、咨询机构。1907年,清政府宣布筹设资政院,1910年9月正式成立。《资政院院章》第一条规定,资政院“以取决公论,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即为召开国会预作预备。资政院议员分为钦选和民选二种,各占100议席,外加钦选总裁2人。资政院的职责主要有:议决国家财政预、决算;议决税法及公债;新定及修改法典,但无权制定修改宪法。议决的法案须“请旨裁决”。资政院具有一定的立法权,但还不是完全的立法机构。
3. 五院制
【答案】五院制是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10月以后实施的组织形式。《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由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组成。五院同为治权机关,互不统属,互相独立。五院正、副院长由国民政府主席于国民政府委员中提请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向国民政府主席负责。
4. 帝后党争
【答案】帝后党争是指清末以光绪帝为中心的帝党与以慈禧太后为中心的后党之争。帝党主要成员有翁同稣、孙家鼐等人,后党主要有李鸿章、荣禄等人。两党在甲午战争时就主战还是主和,戊戌变法时就支持还是压制改革,进行了激烈的斗争。1898年,后党发动戊戌政变,幽禁光绪帝,捕杀维新变法人士,帝后党争以慈禧太后重新揽权而结束。
5. 府院之争
【答案】府院之争是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袁世凯死后,
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但实权操纵在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手里。黎元洪不甘心做傀儡,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与以日本为靠山的段祺瑞抗衡,双方的斗争因1917年春的“参战”问题而公开化。段褀瑞主张对德宣战,参加正在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企图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借款,扩大皖系势力。黎元洪依靠英、美等国,通过国会极力反对。段祺瑞召集督军到京开会,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黎元洪下令免除段棋瑞国务总理职务。段褀瑞离京赴津,通电各省武装倒黎。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故称为“府院之争”,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英、美与日本之间在中国的争夺。
6. 《辛丑条约》
【答案】《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等11个国家的公使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②在北京设立“使馆区”;③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12个战略要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④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大大加强了它们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监督和政治控制,使之继续充当它们侵略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 《五四指示》
【答案】《五四指示》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为了正确地解决土地问题发出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指示》的意义在于肯定农民的土地要求,表明了共产党改变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即由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解决了土地问题,极大地巩固了解放区和加强了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支援,为解放战争的顺利奠定基础。这一指示和后来在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所规定的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方法有所不同。它适应当时的局势,采取了反奸、清算、减租减息以及查黑地等办法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来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目标,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结成
反帝、反封建、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广泛统一战线。从此,解放区的土改运动逐步开展起来。
8. 中共八大路线
【答案】中国八大路线是在1956年召开的中国八大上确立的路线,大会确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増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在经济建设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9. 天京变乱
【答案】天京变乱是指清代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事件。1856年,太平军先后击溃江北、江南大营,天京周围的紧急形势暂时解除。杨秀清乘机进一步扩大个人权势,再次借“天父下凡”,
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密令在江西督师的韦昌辉、在湖北督师的石达开火速回京。9月1日深夜,韦昌辉包围东王府,将杨秀清及其眷属全部杀死。经过这场屠杀,韦昌辉控制了天京,独揽军政大权。这又引起了洪秀全的不满。11月初,洪秀全下令处死韦昌辉,迎石达开回京辅政,长达两月的天京变乱,始告平息。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10.《塘沽协定》
【答案】《塘沽协定》是南京国民政府和日本侵略军于1933年5月31日在塘沽签定的“九一八事变”后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根据协定,划定冀东为非武装区,中国军队撤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日军撤至长城线,实际上默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及热河的占领,从而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
二、论述题
11.袁世凯是怎样建立起独裁统治的?又是怎样失败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建立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彻底取消民主共和制。1913年,他下令解散国民党,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914年,下令解散国会后,他废除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独裁专制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把自己置于终身总统的地位;1915年底,称“中华帝国”皇帝,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
(2)失败
①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发表《讨袁宣言》,组织武力讨袁活动,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
②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组织了护国战争,云南、贵州、广东、广西、陕西、浙江等省宣告独立,给袁世凯以沉重打击。
③梁启超激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12.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案】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广大群众的热烈支持。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发动和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自始至终获得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战争的顺利发展。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北伐军中的共产党员成为这支革命军队的中坚力量和突击队,大大増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苏联政府在物质上和军事上的援助。苏联政府对北伐战争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苏联来华的军事顾问在协助北伐军制定战略方针和战役计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洋军阀内部矛盾重重。
北伐战争的意义: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虽然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多种因素最终失败,但仍具有其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