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综合(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之管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战略联盟
【答案】战略联盟是合作竞争战略的形式之一,是一种具有清楚明确的“积聚性理念”的多边合作伙伴关系。它以松散的组织方式为特征,在自愿加盟的基础上,以共同的方式,拓展未来的竞争空间,实现“双赢”或“全赢”的市场目的。战略联盟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战略联盟存在过程中的沟通效果。管理这种战略,通常是要建立特别的联络委员会,这一机构而且一般是向各联盟企业的最高层管理负责的。它的主要职责是协调联盟的运行并且监督合作伙伴共同领域中的新动向,加强组织间沟通,以使联盟切实为各成员企业在创造价值。
2. 目标效价
【答案】目标效价又称目标价值,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将要达到的目标的效用价值的估价,即对组织所提供的诱因或报酬的全部预期价值的主观估计,衡量其价值大小的依据是这些诱因或报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个人的需要。
3. 利益相关者
【答案】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 ),又称利益枚关者,是指那些与特定组织有一定利益关系的有关者,其利益得失与组织的存在相关。换言之,利益相关者是在一定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政策影响的任何有关者。这一概念最早由伊戈尔·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自弗瑞曼《战略管理一一利益相关者方式》出版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术语得到广泛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已经成为分析企业组织行为的一个既定理论框架,应用于公司治理、企业伦理、战略管理等方面。
4. 流程再造
【答案】流程再造又称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 )或企业流程再造(BPR ,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是指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它是1993年开始在美国出现的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按照该理论的创始人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哈默与詹姆斯. 钱皮的定义,流程再造是指“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企业再造包括企业战略再造、企业文化再造、市场营销再造、企业组织再造、企业生产流程再造和质量控制系统再造。为了能够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
5. 管理的领导职能
【答案】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管理者在执行领导职能时,一方面要调动组织成员的潜能,使之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另一方面要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使组织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协调统一。其具体途径包括:激励下属、对他们的活动进行指导、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成员之间以及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冲突,等等。
6. 动机
【答案】动机是指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原因,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它是个人发动和维持其行为,使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产生动机的原因有以下两个:①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②刺激,包括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
7. 德尔菲技术
【答案】德尔菲技术是兰德公司提出的,用于听取专家对某一问题的意见。运用这一方法的步骤是:①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和邀请做过相关研究或有相关经验的专家; ②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分别提供给专家,请他们各自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写成书面材料; ③管理者收集并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后,将综合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再次发表意见。如果分歧很大,可以开会集中讨论:否则,管理者分头与专家联络:④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二、简答题
8. 在熊彼特的理论中,何谓创新? 创新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1)熊彼特的理论中创新的含义
经济学家熊彼特曾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把创新定义为企业家的职能,认为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为企业家,是因为拥有创新精神并实际地组织了创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拥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数量以及这些企业家在实践中的创新努力。正是由于某个或某些企业家的率先创新、众多企业家的迅速模仿,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创新的内容
在熊彼特的理论中,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①生产一种新的产品; 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④掠取或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 ⑤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后人在此基础上将企业创新分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主要与生产制造有关,制度创新主要涉及管理和管理体制,即主要涉及生产制造的制度环境。
9. 在目标管理中,作为任务分配、自我管理、业绩考核和奖惩实施的目标应具有什么特征?
【答案】在目标管理中,作为任务分配、自我管理、业绩考核和奖惩实施的目标具有如下特征:
(1)目标的层次性。组织目标形成一个有层次的体系,从广泛的组织战略性目标到特定的个人目标。这个体系的顶层是组织的愿景和使命陈述,第二层次是组织的任务。在任何情况下,组织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组织的总目标和战略,总目标和战略更多地指向组织较远的未来,并且为组织的未来提供行动框架。这些行动框架必须进一步细化为更多具体的行动目标和行动方案。在目标体系的基层是分公司的目标、部门和单位的目标、个人目标等。
(2)目标网络。目标网络是从某一具体目标实施规划的整体协调方面来进行考察。目标与计划方案,通常均形成所希望的结果和结局的一种网络。目标网络的内涵表现为以下四点:目标和计划很少是线性的,目标和规划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着的网络。主管人员必须确保目标网络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不仅各种规划的执行要协调,而且完成这些规划在时间上也要协调。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在制定自己部门的目标。必须要与其他部门相协调。组级别制定各种目标时,必须要与许多约束因素相协调。
(3)目标的多样性。任务和企业的主要目标通常是多种多样的。同样,在目标层次体系中的每个层次的具体目标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主管人员不可能有效地追求更多的目标,以2--5个为宜。在考虑追求多个目标的同时,必须对各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区分。
(4)目标的可考核性。要让目标可以考核就要将目标量化。目标定量化可能会损失组织运行的些效率,但是对组织活动的控制、成员的奖惩会带来很多方便。有时要用可考核的措辞来说明结果会有更多的困难,对高层管理人员以及政府部门尤其如此。但原则是:我们只可能规定明确的、可考核的目标。
(5)目标的可接受性。根据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发力量)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其中效价指一个人对某项工作及其结果(可实现的目标)能够给自己带来的满足程度的评价,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价值)的评价; 期望值指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这项工作可能性的估计,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计。因此,如果一个目标要对其接受者产生激发作用,那么对于接受者来说,这个目标必须是可接受的,可以完成的。对一个目标接受接受者来说,如果目标超过其能力所及的范围,则该目标对其是没有激励作用的。
(6)目标的挑战性。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如果一项工作完成所达的目的对接受者没有多大意义的话. 接受者是没有动力去完成该项工作的; 如果完成一项工作,对接受者来说,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件,那么接受者也没有动力去完成该项工作。目标的可接受性和挑战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它们统一起来。
(7)伴随信息反馈性。信息反馈是把目标管理过程中目标的设置、目标实施情况不断地反馈给目标设置和实施的参与者,让他们时时知道组织对自己的要求及自己的贡献情况。如果建立了目标再加上反馈,就能更进一步加强员工工作表现。
10.请简要说明计划与决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计划与决策的定义
①计划指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作的规划和安排,是组织管理工作的前导,为企业的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