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如何有效地应用调查方法?
【答案】调杳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了解,搜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调查既可以是直接的,如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测量、访谈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作品分析、经验总结等。调查既可以是全面的普查,也可以是根据要求进行抽样调查或个案调查。有效的应用调查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做好调查之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采用观察法还是访谈法或者问卷法,在正式访谈之前都应做好准备工作。
例子:应用观察法来研究学生课堂违纪行为,事先应该确立观察的时间段(一节课的开始段、中间段、尾声段)、具体的观察内容(可能的违纪行为)、观察的指标(如违纪行为发生的种类、频率、持续时间等)、观察工具的准备(观察记录表、摄录像设备)等等。
②在调查的过程中应讲究技巧,同时应做好调查记录。
例子:第一次与访谈对象交谈,首先应作自我介绍,并利用对力一感兴趣的事情作为话题而引入。交谈过程中应设法营造一种愉快而友善的气氛,使访谈对象畅所欲言,并始终围绕着访谈主题进行。
例子:课堂违纪行为的观察记录,可以列一个表格来进行记录,这个表格包括课堂违纪行为观察表观察地区、观察者、观察时间、违纪的种类和人数等。
③调查的过程中态度要端正、严肃对待、客观的执行。
例子:在使用心理测量方法进行调查时,必须慎重,以防止测验的乱编滥用。如通过智力问卷调查出学生的智力成绩很低,在解释时需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不能仅仅根据一个测验来断定结果。
④尽可能的消除调查过程中的各种偏差。
例子:在对小学生上课做小动作违纪行为的调杳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倾向,个人的主观意志等等会影响到观察,教师不能因为以前某个学生经常做小动作而只专注于这个人,而应观察所以的学生,而且评定的等级应该按相同的标准。
⑤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
例子:通过问卷法调查到的被试的行为表现,采用描述统计还是推论统计,根据数据的类型进行具体分析,如学生学习动机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则需用t 检验,如果是年级之问的差异(3个或3个年级以上),则需采用F 检验来进行统计。
2.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答案】(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为此要做到明确本堂课教学的目的任务;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 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3.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答案】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马斯洛认为,在基本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③马斯洛又把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类。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它们因身心的缺失而产生,因此也称缺失性需要。它们为人类维持生活所必需,一旦它们得以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因此个体所追求的缺失性目的物是有限的。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它区别于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永不满足性。
(2)需要层次理论在学习中的意义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4. 请阐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其教学阶段理论的关系。
【答案】①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包含信息流和控制结构这两个组成部分。信息流是指信息从一个假设的结构流到另一个假设结构中去的过程。除信息流之外还包含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组成的控制结构。期望事项是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习的动机。因为学生对学习有某种期望,教师给予的反馈才会具有强化作用。执行控制即加涅学习分类中的认知策略,执行控制过程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如何进行编码、采用何种提取策略等。
②加涅的教学阶段理论
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加涅认为,每一个学习动作可以分解成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③加涅的信息加下学习理论与教学阶段理论的关系
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头脑内部都进行着信息加工活动,使信息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直到学习者用作业的方式作出反应为止。教学程序必须根据学习的基本原理来进行。在学习结果(即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态度)确定之后,它们必须按照教学工作目标的适当顺序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内部学习条件,创设或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5. 什么是难度和区分度? 如何计算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
【答案】(1)难度和区分度的含义
①难度,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以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占应试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即用通过率来表示难度,通过率越高,难度越小。
②区分度,又称鉴别力,是指试题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征的识别程度,也就是项目的效度。因此项目效度越高,其区分度越人,鉴别力越强。但对于不同的测验题型,其计算也有所区别。
(2)难度与区分度的计算
对于不同的测验题型,其计算有所不同。
①难度的计算
a. 是非题:当只有正确或错误两种答案时,可以用通过该题人数的百分比代表难度
度; N :受测总人数; R :通过该题的人数]; 用极端组的方法计算难度
答对该题的人数占低分组学生总数的百分比]。
b. 选择题:在K 个选项中(K>2)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则其难度可以在该项目的通过率P 的基础上进行矫正,计算公式为[CP:矫正后的难度:P :未矫正的难度; K :选项的数量]。因为对单
[M:全体考生某题的平均得分; W :某题
[MH :高分组(总分最高的27%的学生)选题学生可能随机猜测,用此公式则能排除这种影响。 c. 论文型题目:
用某题的平均分数为依据计算难度规定的最高得分]; 用极端组的方法计算难度
总人数的27%; H :该题最高得分; L :该题最低得分]。
②区分度的计算
a. 客观性题目:简便计算公式是:[D:区分度; P H :高分组通过该题的人数占高分组总人数百分比; P L :低分组通过该题的人数占低分组总人数百分比]。
b. 论文性题目:可以用计算,[D:区分度; M H :高分组(总分最高的27%的学生)全体[P:难[PH :高分组(总分最高的27%的学生)答对该题的人数占高分组学生总数的百分比; P L :低分组(总分最低的27%的学生)全体考生该题得分之和; M L :低分组(总分最低的27%的学生)全体考生该题得分之和; N :所有考生考生该题得分之和; M L :低分组(总分最低的27%的学生)全体考生该题得分之和; N :所有考生总人数的27%; H :该题最高得分; L :该题最低得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