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外国社会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冲突
【答案】科塞认为社会体系内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这种相互关联里一定会存在紧张、失调和冲突等现象。冲突的起因主要是由于社会报酬的不均衡分配以及人们对社会合法性的怀疑和否定。社会冲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社会结构和人们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冲突具有一系列积极的社会功能。其中包括:冲突可以促进群体的形成、可以促进团体界限的确立、可以促进团体的团结。冲突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冲突产生十其中的结构类型等许多因素。
2. 有目的的进化
【答案】有目的进化,是美国社会学家沃德提出的口号,意思是从理性上控制社会过程。他突出强调人的意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社会力量也是在人的集体状态中发生作用的心理力量。它一种是人为的进步,是在自然的进步基础上形成的,表现为更加复杂的理智、道德和审美进步,它是有目的的、“主动和积极的”、“向善”的进步。
3. 促进性假设
【答案】布劳把第三个假设称为促进性假设,即人们同其他社会集团或阶层的交往会促进他们向这些集团或阶层的流动。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例子来支持这个假设。例如,人们若想在某个单位找到工作,如果他们认识其中某些人,他们的成功机会就会增大。又例如,人们参加某种政治活动,往往是受了一些已经参加该活动的朋友的启发。
4. 非逻辑行为
【答案】非逻辑行为,就是指在主观上和客观上没有将手段与目的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的行为。帕累托特别指出非逻辑行为并不意味着是反逻辑的行为,他把非逻辑行为分为四个类别:①是指在主观和实际上手段与目的都没有联系在一起的行为:②是指行为与引起的结果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但行为者却误以为他采用的手段能够引出他所希望的结果; ③是指行为的手段与其客观结果有逻辑的联系,但行为者在主观上并不曾知或想象过这种联系,一些生理反应便属此种类型; ④是指行为结果与所运用的手段之间有逻辑的联系,但结果并不符合行为者的主观愿望。
5. 冲突论
【答案】冲突论进行的综合,一方面表现为兰德尔·科林斯借鉴符号互动论思想吸收杜尔克姆,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一布朗等人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后的冲突理论者进行理论综合的尝试,首先表现在对冲突理论进行的扩大化的解释。其次在广泛的研究中又融进了其他理论派别的思想,丰富其冲突理论的内涵。
6. 辩证冲突论
【答案】辩证冲突论是由达伦多夫提出来的,他批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均衡模式的片面性,主张按照社会压制模式发展相应的社会学理论,达伦多夫正是在社会压制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冲突理论的。辩证冲突理论的目标是证明冲突的原因既不是某些心理变项义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冲突产生于社会地位结构; 理论研究层次是考察产生于社会组合的权威结构中的团体冲突,把冲突理解为团体间的斗争,而不涉及个人之间人际互动方面的分歧和争执; 具体的理论任务是回答下述三个问题:第一,冲突团体如何从社会结构中产生? 第二,团体冲突将采取哪些形式? 第三,团体冲突如何影响社会结构的变迁。在辩证冲突理论中提出了权威和权威结构、强制性协调组合、利益、潜在利益与外显利益、准团体和利益团体等重要概念。其主要理论命题有:关于冲突团体形成的命题、关于团体冲突形式的命题、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命题。
7. 社会压制模式
【答案】社会压制模式认为社会秩序建立在压制基础上。其基本要素概括为四个基本假定:①社会变迁是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现象; ②凡有社会生活的地方就存在着冲突,冲突现象可以加以疏导和控制,可以暂时被压制,但无法彻底消除; ③社会中的每一要素都可能促进社会变迁、破坏社会整合; ④每个社会都以其内部一部分成员压制其他成员为基础。
压制模式并不比均衡模式更正确,但它对社会实体的那些经常遭到忽视的侧面给予极大关注。达伦多夫正是在社会压制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冲突理论的。
8. 入世禁欲主义
【答案】韦伯在具体分析历史上各大宗教思想之前,根据各大宗教的特点进行了分类。他首先按照宗教对待世界的方式,将宗教分为“入世的”与“出世的”两种形式; 又按照宗教行为的特点,将宗教分为“禁欲的”与“神秘的”两种形式。在此基础上,他对所有宗教的表现形式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建立了入世禁欲主义、出世禁欲主义、入世神秘主义和出世神秘主义几种理想类型,入世禁欲主义,它把在尘世的劳动看做是人的天职,努力而勤勉的工作被视为赎罪和获救的手段,甚至被看做是荣耀上帝的行为。新教便是这类宗教的代表。
二、简答题
9. 简述民俗学方法论与符号互动论的联系。
【答案】(1)民俗学方法论又称常人方法学、民本土方法论或俗民方法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其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常识世界,研究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动具有权宜性,即行动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场景条件,并依赖自身的努力去完成的。规范只是行动者理解与说明实践行动的参照。场景本身是行动的一部分,它与行动一样是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构成的成果。
(2)符号互动论是民俗学方法论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对民俗学方法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戈夫曼对日常“接触”和“互动仪式”的研究,与常人力一法学有相似之处。他晚年关于“互动秩序”的提法也与常人方法学对秩序问题的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社会分析风格对常人方法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3)民俗学方法论的社会行动理论强调通过规范内化而形成社会秩序:
①稳定的社会秩序有赖于行动者在行动时要遵守规范或规则;
②规范或规则是先于个人预先就存在的社会结构要素;
③对于维持一种社会秩序来说,关键要靠在行动者的意识中已经内化了的道德性规范。这一提法也是符号互动论所强调的通过日常生活的人际互动来建构社会规范,由此可以看出在民俗学方法论的社会行动理论中,部分借用了符号互动论的概念和研究路径。
(4)民俗学方法论和符号互动论都强调行动的意义是由互动的行动者在互动情境中创造出来的,强调行动者如何在彼此的应对中建构共同意义。他们都对传统的帕森斯宏观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进行了抨击,传统社会学要求社会学家科学地描述世界,并将科学理性用作解释人类行动的方法论准则,加芬克尔认为这不仅造成对人类行为自身的误解,而且扭曲了人类行为自身。
(5)从常人方法学所讲的实践行动的特点来看,也能发现其中符号互动论的影子,加芬克尔认为社会实践行动具有的特点包括:①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具有权宜性; ②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具有情景组织性; ③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具有索引性; ④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具有可说明性和反思性。
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通过语言、文字、动作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物品也是重要的符号,一定的社会情境也具有符号的意义。从中可以发现常人方法学的索引性表达和可说明性特征与符号互动沦的主观情境定义有某种理论联系。
10.简述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答案】(1)主要观点
①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③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④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
⑤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