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大学商学院MBA中心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通货膨胀税

【答案】通货膨胀税指通货膨胀引起的一部分货币购买力由资产持有者向货币发行者转移,这种转移犹如一种赋税,故称之为通货膨胀税。通货膨胀税的计算公式是:

T 为通货膨胀税,M 为一年中平均货币余额,i 为通货膨胀率,

买力。

通货膨胀税的主要受益者是国家政府,在通货膨胀过程中,政府可以得到三方面的收益:①扩大货币供应量而直接增加其收入; ②通过单位货币购买力的降低而减少为偿还国家债务的实际价值; ③直接增加税收收入,通货膨胀使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在名义上增加,纳税等级自动上升,政府可获得更多的收入。

2. 货币面纱论

【答案】即认为货币对实际产出水平不产生影响的典型理论。“面纱论”认为,货币对于实际经济过程来说,就像罩在人脸上的面纱,它的变动除了对价格产生影响外,并不会引起诸如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等实际经济部门的变动。如果说,在一定条件下,货币供给在短期内还具有增加实际产出的效应,从长时期考察,也只能增加名义产出量,而不能提高实际产出水平。

3. 国际游资

【答案】国际游资是国际短期资本市场中那些高度流通、期限较短、追逐高利的投资资金。其中,流通性强是“游资”最显著的特征,因为高周转才可能获得高利润,所以这类资金经常从世界某一金融中心,迅速地流向另一个金融中心,对当地金融秩序造成意想不到的冲击。有时“游

,为了逃避税赋、清查等资”的跨国转移并不是要直接获取高利润,而是为了保证资本的“安全”

等。在1929~1933年的西方经济危机期间,为了逃避本国货币的贬值,防范金本位的垮台或外汇管制带来的损失,美国有大量短期资本逃亡国外,对有关国家的金融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正是由于这类资金经常转移,好似烧红的金币那样炽热烫手、不堪久握,故又称为“热钱”。中国金融在进行市场化改革中,国内也出现了这种性质的资金。

4. 公募发行

是向广泛的而非特定投资者发行证券的一种方式。公募发行涉及到众多的投资者,其社会责任和影响很大,政府对证券的公募发行控制很严,要求发行人具备较高的条件。公募证券可以上

第 2 页,共 42 页 式中,为每一单位货币所丧失的购

市流通,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易被广大投资者接受。

【答案】

5. 基准利率

【答案】基准利率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它的变化传递出央行银根紧缩与松动的信息,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中央银行改变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高低,限制或鼓励信贷规模,从而影响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因此,把握各种利率的变化趋势就要首先了解这种关键性利率的变动趋势。在西方国家通常是指央行再贴现率或短期资金市场利率,如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在我国,主要是中央银行对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

二、简答题

6.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答案】国际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

(1)监管理念方面,发生重心转移。注重加强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合作,变“猫鼠对立关系”为“脑与四肢的协同关系”。即监管者激励良好的金融操作,在于令金融机构的管理层感到金融监管在协助自己朝监管目标靠拢。

(2)监管机制方面,走向多元化。突出地表现为国家专门监管机制、银行内控机制及自律机制的齐头并举。多元化监管机制实现的关键在于引入市场约束,强化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便于存款户、投保者、股东等多方市场主体及时掌握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3)监管模式方面,向功能型监管转变。所谓功能型监管,是指在一个统一的监督机构内,由专业分工的管理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监管。其优点主要是能有效地解决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现象。强调要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监管,主张设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来对金融业实施整体监管。监管体制和监管规则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能更好地适应金融业在今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

(4)监管技术方面,出现了一种激励相容的新方案。该方法最初是由美联储经济学家Kupiect 和于1995年提出的。主要内容是:监管当局设定一个测试期,银行在测试期初向监管当局承诺其资本水平,为该期间内可能出现的损失做准备,在整个期间内,只要累积损失超过承诺水平,监管当局就对其进行惩罚,如交纳额外资本费给中央银行。监管当局的任务只是制订恰当的处罚方案,而不必关心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型是否准确可靠,其资本金是否充分。预先承诺法的实行,标志着金融监管当局开始注重建立与适当的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使被监管者即使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能保证做到严格自律。

(5)监管范围方面,有所扩大。各国监管当局也相应扩大金融监管的范围,从单纯的表内业务,扩展到包括表外业务在内的所有业务; 同时,由于银行附属公司从事的准银行业务并不在金融

监管的范围内,金融监管机构不但通过统一监管标准和方法来弥补,还通过并表监督来加强监管。

第 3 页,共 42 页

7. 企业行为是如何影响货币供给的?

【答案】(1)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货币供给的必然结果是在经济中形成一定的货币供给量。这种货币供给量对银行系统而言是一种负债,但对非银行系统而言则是一种资产。货币供给的基本方程式是

揭示了影响货币供给的两大基本要素:基础货币(B )及货币乘数(M )

(2)从理论上讲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供给,但实际上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控制面临一定的困难。企业行为也会影响货币供给。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运用手中的货币资金进行投资或资产选择时,常常与居民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只是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表现在对资金的需求和对贷款的需求上,主要来自十两个方面:

①经营规模的变化。企业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本企业的技术含量,就需要追加投资补充资金。从银行取得贷款是企业追加投资的重要来源,企业贷款要求的增加势必扩大货币乘数,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如果经济不景气,厂商缺乏经营的积极性,即使降低利率,也不能引起贷款需求的增加,货币乘数就下降,货币供给就会减少。

②经营效益的高低。一般来说,单个厂商的经营水平高,整体经济结构合理,比例优化,使得资金周转率高,整个社会经济效率高,信贷资金占用时间短,对货币供给量的压力小,货币乘数稳定,经济可以平衡持续发展。若情况相反,导致厂商经营效益不好,以至出现亏损,厂商被迫缩减经营甚至破产,银行就会勾销一部分贷款,从而收缩货币供给。

8. 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案】(1)社会总需求的定义

社会总需求指的是经济中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也即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总需求由四部分组成: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和净出口(X-M )。总需求也就是用支出法求

,所以GNP=AD=C+I+G+(X-M )得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总需求水平决

定产出水平,因而在凯恩斯主义中,总需求分析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中心。

(2)货币供给的定义

货币供给是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货币供给的必然结果是在经济中形成一定的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3)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

①货币供给对总需求的影响

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内在联系是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构成社会总需求的四部分影响而联系的。一定程度上,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在货币需求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又会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增加;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会导致货币贬值,继而有利于本国产品的出口,净出口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引起社会

第 4 页,共 42 页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