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深圳大学经济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其关系。

【答案】(1)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有三个基本经营原则,即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 ①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基本方针,是银行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因。充足的盈利可以扩充银行资本、扩大经营、增强银行信誉以及提高银行的竞争实力。如果银行无法盈利,投资者将丧失信心,银行的信誉将下降,可能引发银行的信用危机,导致客户挤兑,危及银行的生存。银行的盈利是放款利息收入、投资收入以及各种服务收入,扣除付给存款人的利息、银行自身的运营成本和费用所得的差额。

②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性程度。银行的特点在于极其依赖于从外部借入资金经营,因此安全性对于银行非常重要。它既体现在全部资产负债的总体经营上,也体现在每项个别业务上。安全性不仅关系到银行的盈利,而且关系到银行的存亡。银行倒闭往往不是因为盈利不足,而是因为其安全性遭到破坏。

③流动性,是指一种在不损失价值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支付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银行的流动性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其中资产的流动性指银行持有的资产能够随时得以偿付或在不贬值的条件下确有销路; 负债的流动性指银行能够轻易地以较低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2)三者之间的关系: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

①盈利性和后二性呈反向变动,流动性强、安全性好,盈利率一般较低; 盈利性较高的资产,往往流动性较差、风险较大。

②盈利性和后二性也存在统一性,一是在某个范围内,三性可以达到某种可被接受的程度。在保本和资产较小可能损失的区间之内,三性可以都令人满意。二是在一定条件下,盈利性和后二性可以同向变化。例如,得到政府担保或可靠保险的项目,盈利性和安全性都很高; 对于行政干预要求支持,但经营管理水平又很低的企业贷款,其盈利性和后二性都很低。

③安全性和流动性通常是统一的,安全性越高,流动性越大。不过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会有反向变动的可能。例如,由政府担保的长期贷款,虽然安全性较高,但流动性不足。

对于三性的矛盾和统一,银行经营的总原则就是谋求三性的尽可能合理的搭配协调。三性的相对地位是:盈利性为银行的目标,安全性是一种前提要求,而流动性是银行的操作性或工具性的要求。银行经营的总原则,就是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灵活调整流动性来致力于提高盈利性。

2. 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案】(1)社会总需求的定义

社会总需求指的是经济中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也即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总需求由四部分组成: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和净出口(X-M )。总需求也就是用支出法求得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所以GNP=AD=C+I+G+(X-M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总需求水平决定产出水平,因而在凯恩斯主义中,总需求分析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中心。

(2)货币供给的定义

货币供给是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货币供给的必然结果是在经济中形成一定的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3)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

①货币供给对总需求的影响

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内在联系是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构成社会总需求的四部分影响而联系的。一定程度上,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在货币需求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又会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增加;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会导致货币贬值,继而有利于本国产品的出口,净出口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②总需求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同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刺激货币供给增加。首先是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会影响基础货币供应量,比如因社会总需求增加,商业银行超额储备减少,减少的超额储备通过信贷途径成倍数扩大了货币供应量; 再如社会总需求增加,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增加,从而扩大了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增加等等。

所以货币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存在同方向变动的内在联系,存在这种联系的原因在于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影响汇率和利率水平,而汇率和利率变化又影响消费、投资、进出口,而社会总需求义等十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和。

3. 简述金融功能观对于金融系统功能的概括。

【答案】对于金融系统的基本的、核心的功能,金融功能观归纳为以下几点:

(l )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

(2)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

金融体系能够将风险合理地配置到有承担能力且愿意承担的部门和经济行为主体。

(3)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以完结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

各类金融中介提供的服务使形形色色的货币支付日益便捷、安全、快速、节省。这就保证了经济的润滑进行,节省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

(4)提供了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的机制。

股份公司、银行、投资基金等等,都是集中小额资金、短期资金以解决巨额资本需求的形式。而巨大的营运资本可以通过股票形式把所有权细分; 巨大的债权则可以通过基金形式把债权分割,等等。

(5)提供价格信息。

金融领域的价格信息,如利率、汇率、股市行情等,对于投资决策、经营决策的重要性人所共知。而金融体系则提供了这些金融信息形成的机制。

(6)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

这是金融体系在涉及金融工具设计、公司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4. 论述利率的经济功能。

【答案】一般说来,利率的经济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中介功能。指在各种主体以及各种市场间起联系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连接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变化状况的信息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动传达到微观经济决策中; 其次,它沟通金融市场与实物市场,两个市场上各种利率的联动性,使金融市场和实物市场之间相互影响,紧密相关; 再次,它联系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利率变动将导致经济利益在三者间进行重新的调整分配。

(2)分配导向功能。指国民收入通过利息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引导投资方向,以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首先,在借贷双方的初次分配时,利率从总体上确定了剩余价值的分割比例; 然后,利率可以调整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使盈余部门的资金流向赤字部门,对整个国民收入在各领域的投入进行再分配,对资金流向和流量加以引导和调节,提高效率。

(3)调节功能。指通过利率的灵活变动,可以协调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促使资金运动符合客观规律,促使各种比例关系得到合理调整。一方面,它可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主要是调节供给和需求的比例,调节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关系; 另一方面,可以调节微观经济活动,主要是调节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等,使之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国家的政策意图。

(4)动力功能。利率的存在能全面、持久地影响各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物质利益的实现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走向繁荣。

(5)控制功能。利率的变动可以控制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使其达到平衡协调发展。例如,通过利率的调整影响投资规模、物价等等。

总之,合理的利率有利于进行有效的宏观控制,从而保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5. 利率对于货币需求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答案】货币需求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主要受收入和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利率是影响货币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可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替代效应:如果当前的利率水平提高,则预期利率水平将下降并从而债券价格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