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616文学理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按照美的规律造型”

【答案】“按照美的规律造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在著名的《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人类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经典论断。在这里,马克思表述了两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一是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的质的不同,强调人的生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并且在劳动中体验到包括情感、智慧、意志等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 而动物则不能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是一种受自然法则制约的本能行为。二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揭示了精神追求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其实,人在实现目的的整个劳动过程中都在努力寻找并积极体现一种示差关系来强调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本身的审美价值。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劳动的基本观点: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

2. 余味

【答案】余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术语,形容事物的性情未尽。中国文自古就有以味喻诗的传统,许多文人学士在鉴赏文学艺术时,把味觉艺术引申到诗歌美学领域,以味作譬,阐释艺术美学中抽象玄奥的道理。自陆机《文赋》以味喻诗文之后,后继者蜂起,渐而形成中国古代文论中以味喻诗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或称之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流派一一滋味说。

3. 隐喻

【答案】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它是从希腊词语中借来的,原意是“用其他的方式言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辞手法。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也称其为隐喻。

4. 诗意裁判

【答案】“诗意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恩格斯说自己“从这个卓越

的老头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还有他对这个历史的富有“诗意的裁判”。“诗意的裁判”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有其自身的内涵,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

5. 气盛言宜

【答案】韩愈在《答李诩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的观点,认为“气,水也; 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必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既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气与德有关,但不同于德,它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经过长期的涵养,从雄厚的内部积累中所产生的卷舒自如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上看,它主要指的是作家自由驱驾语言的能力。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文道合一”的观点,他把作家的文采看作是其内在德行的必然表现,即提高文学才能必须以修德为基。

6. 创作动机

【答案】创作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文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行为活动,因而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和作家相对强烈的内在需要分不开。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 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7. 文体期待

【答案】文体期待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山某种已经惯例化的文学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心理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艺术魅力乃至语言、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色。

8. 即兴

【答案】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即一种灵感来临时若有报思、若有所悟的状态。即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诱发的媒介,外物或者书本或者别人的言语等等。如我国古代即兴而成的望月思乡诗很多,月亮就是即兴的媒介。二是即兴看似很偶然,其中又有必然性,看似天赐,更多的是人工。因为灵感的来临看似一刹那之间的事情,但是之前必须有大量的积累与沉淀才有可能出现,等到时机来临,受外在媒介的刺激,才会有所感想,有所领悟,此时才有灵感出现,才有即兴的佳作。

二、简答题

9. 本书所讲的“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有何不同?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1)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

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和抒情为目的,主要有心理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其中,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相当于“艺术形象”或“形象”这一概念。

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审美意象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典型、意境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象形态之一。

(2)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①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②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③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④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⑤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10.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答案】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特征,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的流变。其主要特征是:

(1)主观性。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客观现实,追求个人主观情感不受任何限制的充分表现,强调非理性的、心理化的、梦幻的现实。

(2)假定性。现代主义文学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作品中充满非常态的、极度夸张的变形形象和荒诞的情节、朦胧的象征意蕴。

(3)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

1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答案】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

(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键。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