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851汉语言文学方向专题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见于______的______。

【答案】王国维; 《文学小言》

【解析】“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出自王国维的《文学小言》。《文学小言》是王国维早期的学术随笔,从文学本体论、价值论、分类法等不同层面提纲掣领地勾勒了作者早期文学思想的精华。它不仅奠定了王国维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且鲜明地体现了古典传统与现代意识的通融,在20世纪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是一种______。

【答案】意识形态

【解析】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具体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等。

二、1

3. 文学批评

【答案】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文学批评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同时又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方面,涵盖非常宽泛,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成了文学研究的同义语。而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

三、论述题

4.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答案】之所以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原因在于:

(1)人不是机械的信息接收器,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有意志、有目的的。人能用“内在的尺度”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就是人能依照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意志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这就是创作主体之所以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和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根本原因。

(2)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创作客体的选择上。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后选择的。其次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因此,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5. 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答案】文学接受之所以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原因在于:

(1)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而存在。

(2)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因为文学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必须经过读者的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形象。文学作品主要使用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学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

6.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案】(1)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①性质不同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文学消费”属于社会精神产品消费,它是现代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性消费。文学消费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给人带来精神享受; 另一方面,为获得这种享受,消费者又必须付出相应的货币。文学接受则不然,当人们说文学接受时,可以不考虑他的文学书籍是买来的、借来的或别人赠送的,而仅仅关注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这种精神活动本身。

②内涵不同

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 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文学消费固然主要指文学阅读,但也不尽然。有的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而文学接受则不包括占有式的外在享用活动,文学接受活动只是对进入了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的读者而言的。

③主客观条件不同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着小同的主客观条件。欲使文学消费得以顺利进行,除了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及消费心理等主观条件之外,还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

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和适当的空间等客观条件。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则有所不同。就文学接受的主观条件而言,除了前面所说的阅读能力等之外,文学接受研究更关注接受者的个性、气质、性别、年龄、职业、经历、人生观、文化修养、审美趣味、美学理想、艺术经验、期待视野等等。

(2)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联系

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同属于现代文艺理论术语,都有文学阅读这个共同所指,它们的基本意思是相通的,二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文学消费是初级状态的或者说低层次的文学接受,而文学接受则是高级状态的或者说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个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

7. 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答案】文学接受活动中产生异变的原因在于:

(1)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定于某一文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是一个在特定语词序列的导引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又是不可能的。

(2)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文本”中,虽然包含着被“还原”的客体内容,但同时又充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因此,与“第一文本”相比,“第二文本”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

8. 有人说文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有人说文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不论是作为认识活动还是作为审美活动,要想达到认识和审美的目的都必须经过文学接受这个过程。文学接受是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作为一种正式的文学理论术语出现在20世纪。其中,最突出的贡献者是接受美学的姚斯、伊瑟尔等人。在这种新兴的接受美学中,作者被宣告死亡,作家的权威被作品内在的结构所代替。文学接受被视为对于作品结构与意义的发现。

(1)文学作为审美活动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其他的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这种属性能够从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使他们获得共鸣,给他们带来审美享受。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的来源首先是在于文学作品在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深深地渗透着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其次,除了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包含作家情感态度的生活内容具有审美价值以外,文学作品的形式本身也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来源之一。最后文学的审美属性的最根本的来源是文学作品中内容和形式辩证统一所造成的既源于现实又不同于现实的艺术世界,为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提供的一种其他意识形态不能替代的处所。

文学的审美属性规定了文学阅读活动可以而且应该是一种审美方式的阅读,它是文学活动的其他文化属性的基础,人们之所以愿意以文学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启迪自己的理智和智慧,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就是因为文学接受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具有审美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