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郑州大学文学院825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知人论世

【答案】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著名概念。出自《盂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必须了解作者的个人情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2. 熏浸刺提

【答案】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

“浸”、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

“刺”、“提”四个方面。“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3. 童心说

【答案】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4. 古雅

【答案】古雅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王国维在《古雅之力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专论艺术形式美,古雅即一种艺术形式美。他认为,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判断古雅之力与判断优美、宏壮之力不同。后者是先天的、普遍的、必然的判断,前者为后天的、经验的、特殊的、偶然的判断;正因为审美判断和古雅判断的性质有上面所说的这种不同,所以创造艺术的壮美和优美要靠天才,而创造艺术的古雅则可以靠人力;在一定的意义上,古雅又可以说是低度的壮美,或低度的优美:古雅在美育普及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二、简答题

5. 简述美感的基本特征。

【答案】美感的基本特征为以下几方面:

(1)美感具有形象直接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和把握的方式,和其他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人要认识对象的美,必须以形象的直接方式去感知对象。美感总是首先通过一定对象的感性状貌,一定的色彩、形体、线条和音调等直接的感知或表象来进行的,即以形象的直接性的方式来进行。

(2)美感具有精神愉悦性的特征

情感是美感的又一主要特点和最显著的标志,它使整个审美过程都带上愉快的情感色彩,而美感的愉悦性是由审美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

(3)美感具有潜伏功利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形象的直接性和情感的愉悦性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美感功利性来源于美的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4)美感具有想象创造性的特征

美感认识充满了想象的认识。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欣赏,都带有想象的创造性。想象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这种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创造性。

三、论述题

6. 《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答案】《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段话的意思是:写作的构思,它的想象往往飞向遥远的地方。所以作家默默地凝神思考时,他就会想象到千年之前的生活;悄悄地改变面部表情时,他的眼睛似乎看见了万里之外的情景;他吟咏文章时,好象听到了珠圆玉润的悦耳声音;眼睛闪动时,就出现了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不是构思所造成的么!所以文章构思的奇妙,能使作家的精神与外物一起活动。

(1)引文体现的文学观点

①作家在创作构思过程中其思维复杂而活跃

《文心雕龙》中的《神思篇》专论创作构思,对作家的构思活动描写得颇为细致,有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段文字指出作家的构思活动,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自己的精神和万物遨游,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作家的构思活动不但范围非常广泛,而且由于专心苦思,惨淡经营,因此思想感情非常饱满深入,沉浸在想像的世界里,和被想像的客观事物紧密地打成一片,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

于海”。

②使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神思》谈到了人们从事创作活动时的三个要素,即作家的思想感情、外界事物与文辞: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作家的创作活动,就在于通过构思,把他所认识的外界事物、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文辞表现出来。在构思阶段,作者必须把自己头脑中涌现出来的种种外界事物的表象加以加工组织,还要考虑用文辞表现出来。

(2)引文的文论史价值

①肯定想像和联想在文学创作构思中的作用

创作的构思,是作品将要写作时作者在他头脑中的一个酝酿过程,至于作者能否写出优秀的作品,还要看他在此以前的准备条件也就是平素的修养如何。平素的修养好,准备充分,构思时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刘勰对这方面问题也很注意,《神思》篇讲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②提出感物说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刘舰对心物关系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改善了前人仅把关注点放在外物对主体的感发触动上这一片面性缺点,不仅阐述了客观物象触发并影响作家的思想感情,使之进入构思想象活动的境地这一层面,还强调了主体情感对外物的能动和主导作用,特别是更进一步阐述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惨透的往复关系,使主体与客体、情感与对象、心与物双向交流,融会贯通。

要求作者在构思时必须保持虚静,因为虚能容物,静能观物。平时又要注意积学、酌理、研阅、驯致诸方面的修养,这些意见都是相当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