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大学文学院630艺术理论与美术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以诗为词

【答案】以诗为词是宋人对苏轼词艺术特色的概括。“以诗为词”大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突破传统词的“艳情”藩篱,以诗的题材为词的体裁,“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二是突破传统词的表现形式,如语言、声律、手法等,以诗的形式为词的形式,表现出传统词所没有的豪放风貌。囿于传统,宋人对“以诗为词”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词“别是一家”,谓其“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但总的来说," 以诗为词”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2. 《人间词话》

【答案】《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它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3. 知人论世

【答案】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著名概念。出自《盂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必须了解作者的个人情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4. 《沧浪诗话》

【答案】《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册。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二、简答题

5. 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

【答案】(1)“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的出处及含义

“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出自钟嵘《诗品》,引自汤惠休对谢灵运和颜延之诗歌的评价,其言“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芙蓉是荷花的别名,芙蓉出水即刚出水怒放的荷花,多形容文字清新秀丽,纯真动人。错,涂饰;镂,雕饰。意为涂绘五彩、雕刻金银,本指绘工丽,后用以形容诗文的辞藻绚烂。

(2)“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的内涵及其理论贡献

①“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的内涵

后人遂把“出水芙蓉”和“错采镂金”当作两种诗风的代表,即自然与雕饰不同的风格。“出水芙蓉”的风格要求在诗歌内容上自由抒情,在诗歌的表现上有清新、流畅的自然之美;“错采镂金”则重视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重视雕琢的藻饰之美。钟嵘在《诗品》中,很强调诗歌的自然之美,他大力推崇谢灵运的诗,反对过分追求文词华美、讲究声律对偶的文风。

②“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的理论贡献

钟嵘还从提倡自然美出发,尖锐地批评了当时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派理论,他认为过于琐碎的声律规定会产生“襞积细微,专相陵架”的弊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他主张应以“清浊通流,口吻调利”为标准,提倡自然的声律美,使之不影响感情的自由表达。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语言的音乐美应当合乎自然,诗人不懂四声,也不是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利用四声掌握声律的规律,科学地构成语言的音乐美。钟嵘对声律派的批评显然有过分之处,不如刘勰论述得全面。

三、论述题

6. 试论《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

【答案】《林泉高致》是北宋画家郭熙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对人的关怀,尤其是对人心灵的关怀是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起点,也是最终归宿。其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

(1)“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山水画创作本意

在《林泉高致》中郭熙以„„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为立论的起点,提出了“画山水之本意”,其主旨是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画境,为忙碌的人们营造心灵休憩的家园,使人们能够„„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在依约于耳,混漾于目的山光水色、猿声鸟啼之中放松精神,气息心灵,澄明神观,助养清风。其立意本于对人性的尊重,源于对心灵的关怀,浸润着浓郁的士大夫情怀。

(2)“真山水”是具有内在生命精神的性灵山水

郭熙眼中的“真山水”是具有内在生命精神的性灵山水,他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可视为画家观照自然山川的总纲领。其要义在于: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山川之中,饱游细看,俯仰万象,应于目,会于心,让自己的生命精神相感想合,相通相融,进而取其精,聚其粹,悟其妙,得其神。这样的关照,靠的不仅仅是眼观,更要心观,强调的不仅仅是应目会心,而更多的是相通相融

(3)“神与聚成之”的画家创作的最佳境界

郭熙提出的“神与聚成之”,可视为画家创作的最佳境界。对于画家来说,只有既注重全面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又注重澄怀虚静的心境陶养,才能逐步做到境界已熟,心手已应,进而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巅,进而心与物化,神与俱成的创作境界,完成一个画家心物划一的最终抵达。

(4)“三远”的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

郭熙用“远”这个概念来概括山水画的意境。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色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

①美学本质是表现道,而“远”通向“道”

魏晋玄学追求“道”,因而也必然追求“远”。《庄子•逍遥游》中“游无穷”、“游乎四海之外”、“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是追求“道”,也是追求“远”。所以《世说新语》中有“玄远”、“清远”、“通远”、“清淡平远”、“体玄识远”、“旷远”、“远志”、“深远”、“远意”、“清远雅正”、“远致”、“弘远”等概念。“远”可见“远”是魏晋玄学所追求的境界。因为“远”就是“玄”,就通向“道”。山水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山水画把人的精神引向远离世俗社会的自然山水之中,很符合魏晋玄学所追求的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可以说,山水画在本质上就是和“远”的观念密切相联系的。

②“远”的意境是山水画得以成立的重要依据

中国山水画家从一开始就讲究“咫尺万里”,讲究“平远极目”,讲究“远景”、“远思”、“远势”,也就是从一开始就追求“远”的意境。山水本来也是有形质的东西。但是“远景”、“远思”、“远势”突破山水的有限的形质,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并且引发人的想象,从有限把握到无限。山水的形质是“有”,山水的“远景”、“远势”则通向“无”。山水形质的„„有”烘托了极目远处的“无”,反过

“虚”和“实”的统一,来,极目远处的“无”也烘托了山水形质的“有”。这种“有”和“无”、就表现了“道”,

表现了宇宙的一片生机。而这就是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具有这种“远”的意境,乃是山水画得以成立的重要根据。郭熙的“三远”说是山水a 发展成熟的一个总结。

画面中“远”的空寂,不仅将人的视线引向远方而且使人的思绪跟随山水之远而无限飞跃,远至凌霄天际,渐渐脱离尘俗与烦躁,进入一尘不染的清幽境界,直抵心灵的宁静与安详。远是其山水画创作的心灵指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