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岛大学文学院842外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答案】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是西方文艺思潮史上重要的一支。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三一律”等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宣扬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它具有民主主义精神,同情下层民众的苦难,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或从资产阶级的角度抨击封建制度,或站在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同时,它重视民间文学,追求异国情调,具有怀旧倾向。浪漫主义作家喜欢挖掘中世纪民间文学的成果,借鉴中世纪文学重情感和想象的特点。同时,他们还喜欢异国生活,沉浸于异国他乡的神奇风光中,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寄情山水,着力歌颂大自然,标举卢梭“返归自然”的主张。浪漫主义作家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借大自然来反衬现实的丑恶。
2. 《抒情歌谣集》
【答案】《抒情歌谣集》是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的诗歌合集。但其中柯勒律的诗仅有三首。这部问世之初遭到苛评的诗集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领域里的一座里程碑。它摆脱了多数18世纪诗人所悟守的简洁、典雅、机智、明晰等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 在形式上摒弃了在蒲柏手里达到登峰造极地步并垄断了当时诗坛的英雄双韵体; 在内容上则以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处身于大自然中的人们的生活,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和沉思,开创了探索和发掘人的内心世界的现代诗风。
3. 超现实主义
【答案】超现实主义是资产阶级艺术派别之一。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超现实。它源于达达主义,最先兴起于法国,之后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地。超现实主义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对视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其主要特征,是以“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
4. 《人间喜剧》
【答案】《人间喜剧》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是他以毕生精力完成的光辉创作群,堪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90多部作品组成的《人间喜剧》,“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主要表现在:
①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
②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
③描写了一幕幕争夺金钱的惨剧,揭露了金钱的罪恶。《人间喜剧》是法国文学史上规模空前宏伟,内容空前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5. 英国湖畔派诗人
【答案】英国湖畔派诗人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两个湖畔居住,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在文学上,他们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他们主张从宫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乡村湖畔,写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 采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做到通俗易懂,节奏上应与口语音调一致; 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诗人的真情实感。
6. “能”和“狂言”
【答案】“能”和“狂言”是日本的两个古典剧种,诞生于镰仓室町时期,是日本戏剧史上辉煌的开端。“能”着重演唱、舞蹈表演,具有庄重典雅的正剧特点,其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推动。现实中的一切则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狂言”以幽默滑稽的科白、类似相声剧的形式来表演,体现出轻松诙谐的笑剧风格。
7. “艺术家小说”
【答案】“艺术家小说”是指以艺术家生活或创作为题材的小说。它兴起于19世纪德国小说界,是“塑造小说”或“发展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艺术家小说”旨在表现自视清高的艺术家与庸俗的市民社会之间的矛盾。如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就是作家关于艺术家问题的思考和总结,其主人公是音乐家。它们多采用现代派艺术手法来进行创作。
8. “片夫卡式”
【答案】“卡夫卡式”是人们对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作品风格的概括。它如同“莎士
,已成为一个美学概念。在内容和主题上,比亚化”和“席勒式”“卡夫卡式”意指作品大多描写
人的内心状态,揭示现代西方人个性丧失、人性异化的主题,展现物化状态下人们的精神痛苦和孤独无依。在艺术上,“卡夫卡式”追求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具有象征、悖谬、怪诞、神秘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9. 连歌
【答案】连歌是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日本的“歌”着重文句的堆砌和趣味。文句的堆砌讲
,究附句的巧妙衔接,其中最典型的,首推“连歌”连歌最初是一种由两个人对咏一首和歌的游戏,
始于平安时代末期。连歌作为和歌的余兴而盛行于宫廷,后又广泛流行于市民阶层,成为大众化的娱乐项目。日本连歌的集大成者是二条良基和宗祗。连歌的第一个特征是集体创作,即每一句都必须与别人的上一句相衔接,其转折纯系偶然,因而需要作者具有一种随机应变的机智,同时
也使得连歌能从凝滞的偏重感情的倾向中摆脱出来。连歌的第二个特征是即兴创作。
10.《草叶集》
【答案】《草叶集》是19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创作于1855年至1892年,共收有诗歌三百余首。诗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主要思想是讴歌民主和自由,倡导人类平等,赞美大自然,同情下层人民,谴责剥削罪恶。《草叶集》是世界闻名的佳作,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作者在诗歌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
二、简答题
11.请问“湖畔派诗人”创作怎样表达浪漫主义的?
【答案】“湖畔派诗人”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二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
“湖畔派诗人”的创作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达浪漫主义:
(1)诗歌题材写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在诗歌题材上,他们主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除此之外,他们还善于描写大自然,赋予大自然以一种提升的精神境界与道德修养的力量。
(2)诗歌语言采用人民大众的语言
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华兹华斯说诗必须含有强烈的情感,这就排除了一切应景、游戏之作; 诗必须用平常而生动的真实语言写成,这就排除了“诗歌词藻”与陈言套语。
(3)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诗的作用在于使读者获得敏锐的判别好坏高下的能力,这样就能把他们从“狂热的小说、病态而愚蠢的德国式悲剧和无聊的夸张的韵文故事的洪流”里解脱出来; 湖畔派认为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同人心一样不朽”,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卫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总之,湖畔派诗人的理论和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他们否定诗歌的社会作用,美化中世纪的田园生活,提倡唯心主义、唯灵主义、神秘主义,把“听天由命”看成是人的“天性的永恒部分”等观点是片面的、不可取的,拜伦和雪莱也对此进行过激烈的批评。
12.古希腊文学为什么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答案】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最古老的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沦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具有首创意义,给后世欧洲文学以源源不断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