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暨南大学华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南玲北梅
【答案】南玲北梅是指沦陷时期上海的张爱玲与北平的梅娘两位女作家。1942年北平的马德增书店和上海的宇宙风书店联合发起“读者最喜爱的女作家”评选活动,梅娘与张爱玲双双夺魁,从此有“南玲北梅”之誉。两人的小说有相似性,均是在婚姻恋爱的题材中凸现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然而,相较张爱玲融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的古今杂错、华洋兼备、雅俗共存的文学气味而言,梅娘的叙述要比张爱玲“俗”。
2. “随感录”作家群
【答案】“随感录”作家群是指在“五四”时期,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为主,用随感形式对现实做出敏锐的反应,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并以写杂文为主的文学创作群体。其杂文现实性强,论战色彩浓厚,其中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他们的创作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3. 语丝体
【答案】语丝体是现代文学初期的一种散文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体主要包括杂感、短评、小品等文学样式,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事物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代表作家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
4. 《故事新编》
【答案】《故事新编》是鲁迅在193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他在1922-}-1935年间所作小说八篇。其中《补天》《奔月》《铸剑》《出关》四篇先后发表于《晨报四周年纪念增刊》《莽原》《海燕》等报刊,其余直接收入本书,根据故事发生时代先后为序。作品用崭新手法写古代题材,赋史事以新意,借故事以针贬现实,思想上、艺术上都颇有成就,为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典范之作。
二、简答题
5. 简述茅盾早期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答案】在茅盾早期创作的小说中,“时代女性”形象群以自身的独特性存在于文坛研究领域中,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大多数论者对“时代女性”的性格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历史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这里以《蚀》和《虹》中的惠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等“时代新女性”的典型类型为例加以分析。
(1)惠女士:从社会上败下阵来,退回到家庭中延续对男性的依赖
《幻灭》中的惠女士是个早己幻灭了的人物,在其中还可以说是配角。她与静女士相比,静所经历的理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幻灭,对她来说早已是往事了; 静所看不惯和不适应的社会动乱及社会的种种弊端,她倒是可以在其中周旋得如鱼得水了。她总是不放弃追求一种热烈而动荡的生活。惠女士带着鲜明的现代女性色彩。如果说静女士还保留着明显的温婉贞静等传统德性,在新与旧之间徘徊犹豫,那么惠女士则是旧礼教、旧道德的无所顾忌的叛逆者; 如果说静女十显得天真幼稚,惠女十则显得泼辣、精明能干、通晓世情; 美丽安静的环境,养成了静女士善于独处思考而又充满无限幻想的习性,导引着她对人生意义的严肃追求,而惠女士则更深地感觉到时代的痛苦,社会的不安,她很少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她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向黑暗现实挑战,而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2)章秋柳:被迫继续流浪,甚至走向沉沦或毁灭
《追求》里的“恋爱专家”章秋柳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次组织一个社的宣言。那番慷慨激昂的话语是何等的激动人心,她要将这些生活在大变动时代的人组织起来,让自己和他们一起释放热烈似火的激情。她的这番话只是想向世人证明自己存在不是颓废的象征,决不是苟且地活着,她想做一些事——一些未必是无聊的事。然而她的热望,最终成为了泡影。于是她感到“极度苦闷”,但她不甘心浪费自己的生命,她要求刺激,只想现在,不考虑以后。
因此,在“极度苦闷的时候”,便“大笑大叫”“拥抱”“亲嘴”“浪漫”“颓废”,到跳舞场,进酒楼,在刺激中感到一点点生存的意义。因此,她“既不希望将来,也不肯轻轻放过现在”,“要先吃尽了人间享乐的果子,然后再干悲壮热烈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有可能会堕落。但是她现在没有,她还在努力追求着,然而,她始终振作不起来,她认为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甚至理想的恋爱都是骗人的。章秋柳最后的决心是只要过一天算一天,她在这“余日无多”的时期内悲哀,最终的追求也彻底地结束了。
(3)梅行素:继续往前冲,走向单命道路
《虹》中的梅行素是个“眉目间挟着英爽的气分”,“常常紧闭的一张小口也显不了她的坚毅的品性”的女子。她的性格就是“往前冲”,她所奉行的哲学是:“过去的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能抓住了现在,用我们现在的理解,做我们所应该做”。她最初冲出“柳条笼”,还只是争取自由的本能的反抗,而她投身于集体主义的洪流中时,在发现原来信奉的光阴的生活,愉快的人生,反对旧礼教,打倒偶像等只是一些烂名词,在目前的场合毫无用处时,终于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寻找到了真理的火光。思想的变质,使她成为了一个意志坚定的革命者。
正是梅行素的热情劲儿引导着她不断向前,不断地鼓励她坚持走下去,最终她胜利了,这是值得庆贺的。她走完了前面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即将要走又未找到的正确道路。她走的这条道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真实地展现了“五四”时期开始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历程:怀着自身的追求和抱负,冲破旧礼教的束缚,冲破家庭的牢笼。经历了在黑暗现实社会中的奋斗,最终怀着饱满的热情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洪流中。
6. 评价1930年代对“闲适小品”的论争。
【答案】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五册事件后,鲁迅与现代评论派自由知识分子徐志摩、陈西澄等在《闲话》展开笔战。提倡“闲适”话语的一方,是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论争的另一方则是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反对“幽默”、“闲适”小品文的太白派。1930年代对“闲适小品“的论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周作人等对闲适小品的推崇与实践
在现代文学史中,第一个提倡“闲适”的是周作人。他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公开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明末公安派性灵文学的继承。从周作人开始,人们所熟悉的对悠闲生活的渴望和对知识及文化的即兴化的表述为风格标记的“闲适”散文就在整个新文学话语中居于重要位置。而在30年代对周说提出最有力的支持的是林语堂。林语堂小品文理论中的核心命题就是“文学是自我表现”,“文学为人生的”。
(2)鲁迅等人对“闲适”态度的批判
以周、林为代表的论语派的文学主张,受到以鲁迅为主的左翼阵营的反对与批评,而批评的焦点就是周、林等人对生活、文学所提倡的一种“闲适”态度。他们以《太白》等刊物为主要阵地,展开了对闲适小品的批判。左翼作家们认为论语派的闲适文学脱离了社会的斗争,其实质是“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林语堂曾在多篇文章中强调“闲适”的重要性,在《论小品文的笔调》中,他认为小品文的笔调就是“闲适笔调”。论语派作家首先为小品文正名,认为在正统文学观念中它无法占据一席之地是文学的功利心使然。
(3)周作人等侧重融入生命体验
以周作人为代表创作的闲适散文往往也在看似不经意的闲话中,包含有更深的内涵,他们的“闲适”散文多半是“闲”而不“适”。周作人等人那种“闲适”中略带“忧患”的现象几乎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惯性:他们崇尚向往“闲适”,但内心却仍无法真正超脱于社会现实之外,在闲适的美学追求背后,仍然蕴含着生命的感Ag 和人生的体验。
(4)鲁迅等侧重参与社会政治
鲁迅的匕首投枪派与闲适派尽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大散文流派,但两者的冲突更多在社会政治作用方面,对艺术本身,他们却有很多共通的见识。他们对中国新文学的认识有很多一致的地方,而且都为创建中国新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各自都有不可代替的历史地位。
总之,“闲适”话语从不是消费的产品,也不是优雅的文人消遣之品,而是中国现代文学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