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工程大学普通生物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系统。
【答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 氧化磷酸化。
【答案】氧化磷酸化是指通过酶促磷酸化作用,将呼吸链上释放的能量与腺苷二磷酸ADP 以及无机磷酸偶联形成腺苷三磷酸A TP 的过程。是需氧生物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3. 隔离。
【答案】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4. 粥样动脉硬化。
【答案】粥样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内膜中沉积含胆固醇的脂肪,形成粥样斑块,阻塞血流,引发血栓的血管病。
5. 液泡。
【答案】液泡是指在细胞质中由单层膜包被的充满稀溶液的囊泡,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原生生物的细胞中,各有其特有功能。
6. 脊索动物。
【答案】脊索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动物。它们都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它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脊椎动物亚门。
7. 顺式作用元件
【答案】顺式作用元件是指与结构基因串联的特定DNA 序列,是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它们通过与转录因子结合而调控基因转录的精确起始和转录效率。
8. 反转录酶。
【答案】反转录酶是从反转录病毒中制备得到的,能以DNA 或RNA 为模板,以具有
的DNA 或RNA 为引物,
从
聚合生成DNA 链。
二、简答题
9. 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于2006年3月刊文
【答案】植物物种是存在的,理由如下: 提及:一些植物学家认为植物物种并不真的存在,它们只是人类的想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1)虽然植物之间的广泛杂交、远缘杂交是高等植物基因组进化和新物种形成的主要动力之一,物种具有遗传上的稳定性,但是环境却是不断变化的。物种的分化是生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应答。物种的更替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既协调又冲突的复杂关系,物种的绝灭和新种的形成意味着新的生态关系的建立,表明生物与环境之间从不平衡又达到新的平衡。
对物种进行分类所存在的困难,可能是因为存在无性生殖、多倍体以及分类学家对物种分类过细,而不是因为截然不同的、有性生殖的物种之间的杂交。事实上,植物物种比动物物种更有可能代表在生殖上具有独立性的种系。
10.简述反射弧的组成。
【答案】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它必须由若干神经元按一定形式连接、配合才能完成。反射弧是进行反射的神经结构,是指从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途径。一个反射弧通常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中间神经元及突触连接)、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环节。
11.什么是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其过程有何特点?在植物进化上有何意义?
【答案】(1)双受精是2个精细胞分别与卵细胞、中央细胞相融合的现象。花粉管穿过柱头、花柱、珠孔,经助细胞进入胚囊,到达胚囊后,两个精子从花粉管释放,一个与卵细胞融合,成为二倍体的受精卵(合子),另一个与两个极核(或次生核)融合,形成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
(2)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共有的特征,也是它们系统进化上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雌雄配子结合,恢复原有染色体数目,保证物种的稳定性;来自不同亲本的遗传信息既加强了后代的生活力和适应性,又为后代提供了可能出现新的变异的基础;形成三倍体的胚乳,同样兼具双亲的遗传性,为受精卵的发育提供营养,使子代的生活力更强;双受精是植物界有性生殖中最进化、最高级的形式,是被子植物兴旺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
12.简述人体血压形成的基本要素,并以此为线索阐述常用的充气式血压计配合听诊器测量血压的基本原理。
【答案】(1)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人体血压形成的基本要素有血流、压力、血管。
(2)人体血压一般测定肱动脉的血压,充气式血压计配合听诊器测量血压的基本原理如下:
①血压计的橡皮袖带缠在手臂上部,打入高压使带内压力升高到
流。
②将听诊器放在袖带外端手臂下部的肱动脉上,逐渐放出带内空气,当袖带压刚低于心脏收缩压,即动脉压的高峰大于袖带压时,血液以很高的速度穿过部分阻塞的动脉,高速的血流产生
左右,完全阻断血
揣流和振动,可听到第一声,这时血压计上的压力读数相当于收缩压。
③继续降低带内压力,血液流过袖带阻滞区的时间延长,产生的声音增大。当袖带压相当于舒张压时,听到的声音低沉,持续时间更长。袖带压刚低于舒张压时,声音全部消失。
13.什么是细胞呼吸?细胞呼吸可分为哪几个部分?为什么说三羧酸循环是生物物质分解代谢的共同终末途径?
【答案】(1)细胞呼吸的定义:是指细胞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糖类等有机物,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反应先在细胞质基质,后在线粒体进行。葡萄糖(或糖原)在正常有氧的条件下,氧化后产生
化。
(2)整个过程分为3个阶段:
①糖酵解
一分子葡萄糖在细胞质中反应生成两分子丙酮酸,并伴随2分子ATP 和2分子NADH 的产生。
②柠檬酸循环
柠檬酸循环又称krebs 循环或三羧酸循环,简称TCA 循环。指糖酵解的终产物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基质在丙酮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酰乙酰进入三羧酸循环,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酸一一梓檬酸开始,经过一系列脱氢和脱羧反应后又以草酰乙酸的再生成结束。由于循环中首先生成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故被称为三羧酸循环或柠檬酸循环,1分子葡萄糖分子在柠檬酸循环中要产生2分子6分子NADH 和2分子
通过由电子载体所组成的电子传递链最终被③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NADH 和电子传递是指在有氧条件下,
氧化。氧化磷酸化是指只有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发生的,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合成ATP 的反应。经电子传递和化学渗透,将氧化与磷酸化相偶联,发生部位在线粒体内膜。
(3)原因
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糖类、脂类、氨基酸)的最终代谢通路,三羧酸循环的起始物乙酰
代谢。
三羧酸循环是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核酸代谢以及次生物质代谢联络的枢纽。糖和甘油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酮戊二酸及草酰乙酸等)可转变成为某些氨基酸,某些氨基酸
又可通过不同途径变成酮戊二酸和草酰乙酸,再经糖异生的途径生成糖或转变成甘油。其他代
和并放出能量,因此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分谢的产物最终可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为
不仅是糖氧化分解产物,它也可来自脂肪的甘油、脂肪酸和来自蛋白质的某些氨基酸的和水,这个总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又称细胞氧化或生物氧
解的最终代谢通路,是三大营养素相互转变的联系枢纽。
14.试比较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各自的主要特征及其适应意义。
【答案】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适应意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