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862国际关系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指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于1950年2月在莫斯科签订的,同年4月11日批准生效的二战后中苏两国的结盟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制止日本或其它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②缔约国双方根据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③双方平等地发展与巩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互助合作关系。《条约》规定有效期为30年,如在期满前一年缔约国一方提出废除时则延长5年,并依次顺延。该条约在50年代对防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远东和平和促进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功不可灭。但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以来,条约已名存实亡。到70年代末,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提出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1979年4月3日中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正式做出了决定。为此,该条约自1980年4月11日始失效。
2. 海湾战争
【答案】海湾战争是指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凌晨发动的对伊拉克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各,对伊进行连番轰炸。伊军抵抗无效,请求停火。28日,历时43天的海湾战争以多国部队的全胜而结束。海湾战争是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区域演示,是在世界战略格局新旧交替之际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对整个中东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①伊拉克从此陷入遭受孤立和受制裁的困境,内源耗尽,外债累累,社会经济严重倒退。这一仗彻底断送了伊拉克10年来称霸中东的梦想。②美国通过这场战争不仅巩固了对沙特、科威特等主要石油大国的政治影响,而且实现了其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③战争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并使以伊拉克为首的阿拉伯激进派严重受挫,这正是美国求实不得的。④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遭到了进一步削弱,自此之后,在中东己无稳定的阵地。而美国则赢得了这场全球霸权主义与地区霸权主义较量的胜利,在中东地区演示出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的实力与地位。然而,美国所追求的真正目标是建立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海湾正好成了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试验场。
3. U-2飞机事件
【答案】U-2飞机事件是指1960年5月1日,一架美国U-2高空侦察机深入苏联领空后被苏军击落,飞行员被活捉,并供认了搜集情报的使命。这一事件打乱了四国政府首脑会议即将于1960年5月在巴黎举行的整个计划,使正在宣传“戴维营精神”的赫鲁晓夫左右为难。U-2,机事件发生后,苏联国内要求对美采取强硬政策的呼声高涨。5月16日,赫鲁晓夫宣布收回对艾森豪威尔
的访苏邀请,并要求美国政府向苏联道歉,否则苏联将不参加预定于5月份召开的四国首脑会议。由于艾森豪威尔政府拒绝道歉,四国首脑会议流产。
4.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
【答案】印巴克什米尔争端是指二战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围绕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发生的争端。克什米尔原属印度的一个土邦,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两部分,因该区地处南亚次大陆北部山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1947年关于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规定克什米尔可以自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者保持独立。克什米尔帮绝大多数居民是穆斯林,倾向于巴基斯坦,而当时克什米尔邦土王是印度教徒,倾向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得到解决,日后不断引起争端。印巴两国多次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发生冲突,并导致三次印巴战争(1947,1965,1971)。第一次印巴战争中,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双方均表示接受。1949年7月双方正式停火后,印度占领克什米尔月3/5的土地,拥有3/4人口,其余归巴基斯坦领有。1953年两国总理曾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最实际方法是举行公正无私的公民投票”。但后来印度反对举行公民投票。克什米尔争端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阻碍印巴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主要症结之一。印巴两国战后就克什米尔问题曾多次举行会谈,一直毫无结果。至今该争端仍为南亚次大陆局势不稳的重要根源。
5. 科索沃战争
【答案】科索沃问题是指南联盟境内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针对该地区的“种族权利”和“历史权利”而产生的冲突。1998年2月,“科索沃解放军”的武装分子袭击南驻科警察哨所,科索沃危机全面爆发,并逐渐升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北约采取打击南联盟的立场,并执行双重标准,纵容阿族分离主义分子的分裂活动,干涉南联盟维护国家主权的行动,对南进行武器禁运、经济制裁。1999年3月24日,北约假维护“和平”与“人权”之名,开始了对南联盟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造成上千人的伤亡和几十万难民。6月12日以北约为主导的维和部队进驻科索沃,行使军事保护权,科索沃战争结束。但科索沃问题远没有解决,新的种族仇杀和清洗连接不断,阿族从未放弃过分裂活动,而塞阿两族的历史积怨又因战争愈结愈深。
6. 克里米亚战争
【答案】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是指由英法两国争夺近东霸权的矛盾和斗争导致的,参战的双方分别是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和撒丁王国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为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这场战争本质上是欧洲列强间的争夺。战争的后果看来是“混乱不清和令人失望的”,但它在国际关系史上却有重大意义。列强间的这场战争使得一切协调机制包括俄、普、奥残余的同盟关系都烟消云散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法角度看,土耳其被容许加入欧洲国际法体系,国际法迈出了走向世界性的第一步。这场战争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与战前相比判若云壤,对欧洲国际事务的发言权也被削弱。法国洗刷了1814年战败的耻辱,将俄国从欧
洲大陆的权力之巅拉下并取而代之; 同时法国又能与英俄都保持较和谐的关系,可是说是法国外交的胜利。英国获益匪浅,通过遏制俄国使英国在近东、印度和远东的扩张形式更为有利。奥地利获取了不少实际利益,摆脱了俄国的直接威胁,但其唯利是图的外交作风不但恶化了俄奥关系,还引起了英法的不满,在外交舞台上陷于孤立之中。
7. 集体安全(collect security)
【答案】集体安全是指以集体方式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和原则。它与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是完全对立的。一战接近尾声时,关于集体安全的思想在国际生活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国联的建立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集体安全思想和原则要求一致努力,运用综合的和平途径; 认为国际上的侵略行径应受法律制裁和道义谴责; 提出国际组织应普遍关注破坏和平行为的观点; 主张共同一致,抗击潜在侵略者等。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新形势下,以约瑟夫·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制止这股势力的蔓延和扩张,筹建集体安全体系进行了积极的努力。1933年12月,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在准备答复法国政府关于采取何种联合反措施以应付德国的备战行动时,拟定一项关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项建议与苏联1933年11月向美国提出的签订日、美、苏、中等国参加的区域性太平洋公约的提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平计划。
8. 斯特莱沙会议
【答案】斯特莱沙会议是指1935年4月11日,法国总理弗兰亭、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以及3国的外长或其他官员,为讨论维护凡尔赛体系,保障欧洲和平问题,在意大利北部的斯特莱沙城举行的会议。3天后,会议发表联合公报,一致对德国的违约行为表示遗憾,并声明要采取联合行动,反对“危及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这样,3国结成了抗衡德国的“斯特莱沙阵线”。但是,英意两国都表示不考虑实施制裁,这就使所谓的“共同的路线”只能局限于日头或纸面上的抗议,因而大大缩小了阵线的威慑力。因此,斯特莱沙会议不但默许德国的毁约活动,而且特别声明只反对危害“欧洲”的行动,是一次被深深打上绥靖烙印的不成功的和平努力。斯特莱沙会议后,英国继续在海军军备问题上同德国妥协,使英法之间的恶感进一步加深,使德意坚定不移地走上侵略之路。
二、简答题
9. 简述东欧剧变的过程和原因。
【答案】东欧剧变是指自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短的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历史事件。
(1)东欧各国的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党内出现了反对派,它与党外的反对派相呼应;
②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下,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甚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