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哲学?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怎样?
【答案】(1)哲学的定义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属于那种通过概念、原理等逻辑形式以反映现象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凝结着人类认识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知识成果; 同时,哲学又体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2)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①区别
a. 研究的对象不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而各门具体科学则以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为研究对象。
b. 内容和社会作用不同。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从而为人们提供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即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大智慧”。而各门具体科学则是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来研究世界,为社会提供某一特殊规律。
②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自身生长的土壤。哲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植根于具体科学的土壤中,不断从具体科学所提供的新的材料、经验和知识中总结概括出哲学的一般结论。否则,哲学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自己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活力。同时,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提供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哲学特有的功能之一。科学史证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2. 你是怎样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案】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①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始终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所以特定社会关系的现实性就成为个人的现实性的重要内容。个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存在物。构成人的本质的人类社会性,就是人作为实践主体的现实规定性,具有具体的历史
的特点。既然人是社会的存在,那么也就必然是历史的存在。
②人的历史性表明,人的本质是在人的活动中历史的形成的,又处于历史的变化之中,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历史的存在。
a. 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存在形态,因而相应地具有不同的本质。不属于仟何历史时期,不依赖仟何历史条件的先验的、抽象的、永恒的人的本质是不存在的。 b. 人的社会存在形态及其本质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人既继承了以往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又创造着新的历史文化。人类在创造和发展自己的社会历史的同时,也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存在和本质。人的存在和本质只能是一种变化和发展中的存在和本质。
(2)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理论“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人性自私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理论,是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总是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2)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
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付诸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4.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高度统一,使科学性和革命性达到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基本特征,充分表明了哲学史上这一革命变革的实质和意义。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从对象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代替具体科学去研究世界所有领域里的所有规律,它只研究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②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两个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从而结束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的状态;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从而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③从作用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旧哲学由于不懂得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所以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哲学的使命应当是改造世界。 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一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小可能同时为一切阶级服务,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真理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有机统一。其中,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发动一次震撼人类思想史的革命,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