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普通生物学(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共质体。
【答案】共质体是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将原生质连接成的整体。
2. 质粒。
【答案】质粒是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能自我复制的小型双链环状DNA 分子。
3. 等位基因。
【答案】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
4. 革兰氏染色。
【答案】革兰氏染色是一种根据细菌细胞壁结构的不同而将细菌区分为两大类的染色方法。染成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染成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
5. 热力学。
【答案】热力学是指研究所有物体中能量转化规律的科学。
6. 染色质。
【答案】染色质是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是真核细胞在间期核中的DNA 、碱性蛋白、酸性蛋白及少量RNA 共同组成的线状复合体。
7. 基因表达。
【答案】基因表达是指通过DNA 的转录和翻译而产生其蛋白质的产物,或转录后直接产生RNA 产物的过程。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8.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答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遗传学三大定律之一。在
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细胞呼吸?细胞呼吸可分为哪几个部分?为什么说三羧酸循环是生物物质分解代谢的共同终末途径?
【答案】(1)细胞呼吸的定义:是指细胞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糖类等有机物,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反应先在细胞质基质,后在线粒体进行。葡萄糖(或糖原)在正
常有氧的条件下,氧化后产生
化。 和水,这个总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又称细胞氧化或生物氧
(2)整个过程分为3个阶段:
①糖酵解
一分子葡萄糖在细胞质中反应生成两分子丙酮酸,并伴随2分子ATP 和2分子NADH 的产生。
②柠檬酸循环
柠檬酸循环又称krebs 循环或三羧酸循环,简称TCA 循环。指糖酵解的终产物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基质在丙酮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酰乙酰进入三羧酸循环,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酸一一梓檬酸开始,经过一系列脱氢和脱羧反应后又以草酰乙酸的再生成结束。由于循环中首先生成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故被称为三羧酸循环或柠檬酸循环,1分子葡萄糖分子在柠檬酸循环中要产生2分子6分子NADH 和2分子
通过由电子载体所组成的电子传递链最终被③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NADH 和电子传递是指在有氧条件下,
氧化。氧化磷酸化是指只有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发生的,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合成ATP 的反应。经电子传递和化学渗透,将氧化与磷酸化相偶联,发生部位在线粒体内膜。
(3)原因
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糖类、脂类、氨基酸)的最终代谢通路,三羧酸循环的起始物乙酰
代谢。
三羧酸循环是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核酸代谢以及次生物质代谢联络的枢纽。糖和甘油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酮戊二酸及草酰乙酸等)可转变成为某些氨基酸,某些氨基酸
又可通过不同途径变成酮戊二酸和草酰乙酸,再经糖异生的途径生成糖或转变成甘油。其他代
和并放出能量,因此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分谢的产物最终可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为
不仅是糖氧化分解产物,它也可来自脂肪的甘油、脂肪酸和来自蛋白质的某些氨基酸的
解的最终代谢通路,是三大营养素相互转变的联系枢纽。
10.现象解释题:张三已经30岁了。在最近几年内,他的手指、脚趾突然增长,鼻梁增高,医生说他得了“肢 端巨大症”。
【答案】由于垂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开始于青春期后,骨骺已融合,骨不可能再变长,其变化就仅仅表现在头部,手部和足部。表现为头颅增大,耳鼻増大,舌体肥厚,眼眶上缘和颧部突出;手足增大増厚,变宽。
11.从消化方式、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谈谈原生动物到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演化发展。
【答案】动物处理食物的过程包括消化和吸收,消化分为胞内消化和胞外消化。
(1)单细胞原生动物和海绵都是将食物颗粒吞入细胞内进行消化的,称为细胞内消化,其整
个摄食过程:摄入、消化、吸收和排出,都是在一个细胞内进行的。
(2)腔肠动物(水螅)是最早出现细胞外消化的动物,但腔肠动物的细胞外消化并不完全,还同时保留着细胞内消化的能力。
(3)扁形动物涡虫的细胞外消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消化道起着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消化道分支越多,消化吸收的面积就越大,运输效率也越高。涡虫的消化道只有一个开口,口位于腹面近体后,咽为肌肉质长管状,能从口中自由伸出. 用以捕捉食物,咽后为肠,分3支主干,每支主干又反复分出小支,末端为盲管,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食物和消化后的残渣都要从这个开口排出,是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4)蚯蚓、昆虫以及其他高等动物消化道有口和排泄废渣的肛门,提高了消化和吸收的效率,是完全的消化道。此外,消化道还分化成几个不同功能的部分。
12.从输导组织的结构和组成来分析,为什么说被子植物在演化上比裸子植物更高级?
【答案】植物的输导组织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二类。裸子植物木质部一般由管胞组成;管胞担负了输导与支持双重功能。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导管分子专营输导功能,木纤维专营支持功能,所以被子植物木质部分化程度更高,而且导管分子的管径一般比管胞大,因此输水效率更高,被子植物更能适应陆生环境。被子植物初皮部含筛管分子和伴胞,筛管分子连接成纵行的长管,适于长、短距离运输有机养分,筛管的运输功能与伴胞的代谢密切相关。裸子植物的韧皮部无筛管、伴胞,而具筛胞,筛胞与筛管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筛胞的细胞壁上只有筛域,原生质体中也无蛋白体,而且不像筛管那样由许多筛管分子连成纵行的长管,而是由筛胞聚集成群。显然,筛胞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类型。所以被子植物的输导组织比裸子植物更高级。
13.简述群落的演替及其特点。
【答案】(1)群落的演替定义
群落的演替是指群落的依次取代现象。
(2)特点
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有一定的方向和可以预测的。可以分为:
a. 原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地点从没有生长过任何植物的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
b. 次生演替:如果由于火灾、洪水泛滥和人为破坏把原生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的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例如在森林火灾、人工弃耕和林木砍伐后所发生的天然演替就是次生演替,次生林就是原始森林被砍伐后通过次生演替而生长起来的森林。原生演替要比次生演替经历更长的时间,这是由于原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
群落演替的终点是顶极群落。
顶极群落是指演替达到了最终平衡状态的群落,在这个平衡点上的群落结构最复杂最稳定,只要不受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