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62新闻学综合之新闻评论教程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分论点

【答案】分论点是指派生于评论的总论点、并为阐述总论点服务的从属论点。不少新闻评论由于论述的内容比较重要,比较丰富,为更好地阐明总论点,往往需要从几个方面或层层深入论述,提出一些证明、补充或者发挥总论点的从属论点,又称分论点或子论点,它们都派生于总论点并为阐明总论点服务。

2. 广播谈话

【答案】在通常情况下,广播谈话是“为说而写”的评论,它以谈话的语言、口吻及表达方式评价事物和分析问题,也称之为“广播漫谈’,、“广播杂谈”或“广播对话”。它以或聊天、或交谈的形式,力图模仿日常的谈话,营造一种与听众平等交流的语境和氛围,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3. 启迪型社论

【答案】启迪型社论(包括评论员文章)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的任务着重于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或者现实生活中开始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作风、领导方法方面的问题发言,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帮助读者从思想、理论和政策上提高认识,增强党的基本路线觉悟,促进全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具体地说,启迪型社论的论述对象包括两个力一面,一是结合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具体矛盾进行思想疏导,侧重于务虚; 二是实行对具体工作和生产实践的具体指导和启迪,侧重于务实。然而,不论务虚或是务实,都要体现虚与实的统一,思想与业务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 评论立意

【答案】评论立意是指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者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确定评论的主要意思,以构成文章的中心内容。立意贵在“站得高’,,核心问题是一个“新”字。新闻评论的刻意求新,集中体现在论题要有新思想,论理要有新高度,论述要有新角度。

5. 总论点

【答案】总论点是指评论中全部观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是作者需要全力说明的总主张、总看法,是贯串全文的一条红线。一篇完整的新闻评论,一般总有一个总论点,也可称作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或通常所指的主题。

6. 本台短评

【答案】本台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运用便捷的评论体裁,在具体的传播活动中,本台短评具有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出手快、效果好的特点,常常采取以小见大、通俗明快、深入浅出的议论,博得人们的青睐。其规格介于评论员文章与编者按语之间。短评很少单独发,一般都配合新闻播出(有时也配合通讯等)的形式出现。

7. 新闻性谈话节目

【答案】新闻性谈话节目,是在主持人主持下,邀请嘉宾和观众,就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观点与见解。谈话节目的特点在于:通过各抒己见的谈话,传播观点与见解,反映当代人的心态、观念。谈话节目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共同参与、直接对话共同完成,因此,谈话节目成功的很重要原因在于选择好话题、参与谈话的对象和主持人现场的驾驭能力。

8. 驳论

【答案】驳论是指作者通过指出对方文章中论点或论据或论证的错误,从而来批驳对方,同时表明自己意见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从事实上指出对方的错误,一种是从论证的逻辑上指出对方的错误。

9. 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1912年宋教仁被杀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1913年袁世凯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北京、广州、武汉、长沙等地的国民党报刊以及反袁报刊被全部查封,对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民力报》等,采取禁止在租界发行的办法,使其被迫停刊。此外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情时有发生,造成大量记者被杀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到1913年,全国报纸只剩139家,与1921年初的50多家相比锐减了300多家。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称之为癸丑报灾。

10.《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

【答案】《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是指马克思于1842年写下的一篇评论文章,被认为是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开端。马克思在文中痛斥普鲁士政府推行的书报检查制度,他评论道:“这样一来,作家就成了最可怕的恐怖主义的牺牲品,遭到了怀疑的制裁。”他还提出“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一一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 ”这篇评论在捍卫无产阶级言论自由方面有重要意义。

二、简答题

11.张季莺写社评有哪些绝招值得我们借鉴?

【答案】张季莺写社评颇有以下绝招值得我们借鉴:

(1)不管编辑工作多么繁杂,环境多么喧闹,他都能全神贯注写稿子;

(2)看完大样写社评,写稿能长能短,视位置多少而定,且让人看不出勉强缩短或拉长的痕迹;

(3)思路清晰,一挥而就,常常写一段付排一段。最后打出小样再作润色;

(4)知识丰富,触类旁通,记忆过人。妙笔生花,时有警句妙语。

伟人周恩来曾说:做总编辑,要像张季莺那样,有优哉游哉的气概,如腾龙飞虎,游刃有余。1955年接见香港爱国报刊评论家、大公报社社长费彝民时,周恩来也曾谈及张季莺和《大公报》,指出:“《大公报》有三件事值得称赞”,“第一,《大公报》是爱国的; 第二,是坚决抗日的; 第三,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不少记者”。这是对《大公报》所做出的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12.请对中西新闻评论进行简单比较。

【答案】(1)选题的局限与开放

①《人民日报》评论政治事件全是针对我国当前发生的重大事情进行的评论,并且都是从国家的立场来谈,或赞扬、或指导、或表明立场。《纽约时报》的社论选题相当宽泛,内容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人们具有一定关注度的事件和问题都有所涉及。

②《纽约时报})社论的选题中社会类文章占相当的比重,甚至高于政治类和经济类,较《人民日报》而言,各类社论之间的比例差距不大。美国的报纸评论涉及国际事务的比较多。而《人民日报》的政治类社论比重较大,社会类和国际类根本没有涉及,其各类间的比例差距相当大。选题上的局限性,使我国的社论数量有限。

(2)视角的向上与向下

①在实际操作中,我国社论写作更强调的向上性,即评沦员们所写的社论很多都是从政府的立场出发来进行选题和评论。

②从发表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与《纽约时报》的平民化特征不同,《人民日报》的社论具有明显的国家性。

从选题上看,《人民日报》的文章都是从大处着笔,写的是国家发展中有相当影响力的大事,即使是环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选题也是如此。

从立意来看,《人民日报》的社论大多是政策分析和价值评价。这些选题直接导致写作中的俯视角度,而不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以设身处地的态度、平行的视角提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虽然两种角度写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指导人们的生活,但效果是有差异的。

(3)写作的一律性和多样化

①社论语言形式的多样化

在我国,更多地强调社论的权威性,强调其代表编辑部和同级党组织发言的功能,因此,评论员不需要也不能展现自己的个人特色,写作程式化问题十分严重。

在美国,社论的写作手法随意得多,甚至到了追求轰动效应的地步。他们要求评论能够激发读者、解释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而“激发读者”被排到第一的位置。

②社论写作结构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