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新闻知识综合之新闻评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目录
2016年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新闻知识综合之新闻评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一) . .... 2
2016年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新闻知识综合之新闻评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二) . .. 19
2016年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新闻知识综合之新闻评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三) . .. 31
2016年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新闻知识综合之新闻评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四) . .. 44
2016年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新闻知识综合之新闻评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五) . .. 54
一、名词解释
1. 电视谈话
【答案】电视谈话是一种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表现的大众传播活动。电视谈话是由记者(或主持人)主持,在演播室或其他固定场景与特定的谈话者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以访谈、座谈或论坛的方式直接进行交流或探讨的评论节目形式。电视谈话体评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为访谈式,二为座谈式,三为论坛式。
2. 论辩型社论
【答案】论辩型社论(包括评论员文章)是以揭露和批驳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敌对言行、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一种战斗性较强规格较高的重要言论。它的任务,对外,揭露、批驳霸权主义的冷战思维和行径,及其所推行的强权政治,尤其是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我国或别国内政,以破坏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的图谋和谬说; 对内,则是对重大违法乱纪和腐败行为进行揭露和批判,对极左思潮进行批驳,对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动思潮进行揭露和批驳,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进行揭露、辨正和批驳,旨在扶正祛邪,明辨是非,伸张正义,引导舆论。
3. 口头评论
【答案】日头评论是指由评论员、记者自己播讲的评论。就传播方式讲,广播评论都是日头播讲的,但是由于播讲的主体不同,存在由播音员播诵和直接由本台评论员、记者自己播讲两种播出方式,人们习惯上称后者为“口头评论”。
4. 贴近实际
【答案】贴近实际,是指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大局服务。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巨大课题作为我们新闻评论选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使新闻评论更加具体实在、深入扎实。
5. 新闻评论
【答案】新闻评论是指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包括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感随笔、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
电视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或节目)的总称。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是新闻宣传的一种重要手段。
6. 系列评论
【答案】系列评论是指针对某一重大问题和事件而刊发的一组评论文章,一般在三篇以上。系列评论所反映的问题比较重大,而且涉及的面也较广,在一篇评论文章里很难说清楚、说完整,需要将重要的问题分割开来,一篇一篇地辨析和阐释。系列评论一般来说都是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分成若干小题目来做,各篇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
7. 新闻批评
【答案】新闻批评是指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新闻批评所监督的内容,其广泛性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它把批评的内容公开诉诸社会公众,这样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关心、同情,或愤怒、谴责,因而具有不可阻挡的巨大社会冲击力。新闻批评以事实报道为基本手段,以严密跟踪为操作方式,从而形成这种舆论监督形式在真实性和持续性上的独特优势。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监督,让参与者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新闻批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
8. 论点
【答案】论点是指一篇新闻评论的中心观点和思想。它表明作者对所要评论的客观对象的一种立场、观点、态度和主张。它表达了作者的是非观、价值观和创造观。一般而言,一篇评论有一个论点,其他的都是围绕着它而展开论述的。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统率着整篇文章的结构、布局、论理和文字,它决定着一篇评论的生命力,事关重大。
9. 调查性评论
【答案】调查性评论是指所评论的对象并不来自媒体已有的报道,而是作者在深入调查之后,根据调查所得的内容,边公布调查的结果边进行评论。调查性评论,是基于调查研究后进行的评论,其最为根本的要求便在于作者应当身体力行进行社会问题发现,再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阐述有益的主张和进步的见识。
10.广播谈话
【答案】在通常情况下,广播谈话是“为说而写”的评论,它以谈话的语言、口吻及表达方式评价事物和分析问题,也称之为“广播漫谈’,、“广播杂谈”或“广播对话”。它以或聊天、或交谈的形式,力图模仿日常的谈话,营造一种与听众平等交流的语境和氛围,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说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是“超重型评论员文章”?
【答案】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从本报评论员文章发展起来,是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冠以“特约”两字,用以加重文章作者的身份。这类评论对象大多是事关全局的举足轻重的重大问题,专题性更突出,理论性更强烈,政论性更鲜明。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与一般评论员文章的区别主要包括:
(1)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不像评论员文章那样选择一个侧面、论其一点,而是多侧面地、系统地就一些重大思想、理论和政策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比较讲究论证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有比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2)篇幅一般较长,多在三四千字以上,因此被称为“超重型评论员文章”。以当地党报上最新发表的一批人物通讯为依托,配写一篇本报评论员文章(不少于1000字)。答:示例如下:
(一)人物通讯
季羡林曾为世博撰写寄语用耳朵“听”世博
季羡林先生因心脏病突发于今晨磕然长逝,没来得及留下任何遗言。但他留下了最美好的祝愿。
就在今年5月底,记者受上海“百位名人寄语上海世博”活动组委会之托,邀请先生为上海世博会撰写寄语,季老欣然命笔:“祝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一一这美好的祝愿,足以让我们读出这位世纪老人的殷殷深情。
近年间,因为采访,我有机会接触了季老及他的亲人、友人、学生,有幸了解到季老一些晚年生活的片断。今天,回忆这些零星的片断,季老在生命倒计时阶段的场景,宛若一张张速写,呈现在眼前。
用耳朵“听”世博
今年5月31日,我接到季老之子季承的电话:“我已经把我父亲给世博会的题词,放在了三O 一医院西院的传达室,你来取吧。”
我于当日下午3时来到传达室,季承刚刚因事离开,他委托两位被安排于3时之后拜访季老的朋友接应我,其中一位是湖南省作协会员。他双手郑重地递上题词,那是先将题词平铺于报纸、然后随报纸一同卷起的纸卷,用一根细绳系着,绳上别了一个纸条,上写“文汇报”三字。
解开细绳,摊开纸卷,只见题词被报纸保护得不带一点褶皱,“祝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十个用毛笔写就的大字气韵洒脱。这是季老献给上海世博会的最珍贵礼物,而我代表“百位名人寄语上海世博”活动组委会所呈上的只是一份绵薄的心意一一两盒黄山毛峰。
次日,季承代表他父亲对那两盒茶表示感谢。我向季承表达了《文汇报》想去拜望季老的心愿,季承答应尽快安排。我了解到,每周三、周六和周日下午是探视时间,而近一两个月的日程已经排满。
季承告诉我,季老非常关心上海世博会,问他世博会主题,他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还会来句英文:"bettercitybetterlife! ”他高兴地说:“奥运会是体育盛会,世博会是经济、文化、科技的盛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