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13理论与实务课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张石川、郑正秋等人创办的旧中国出片最多、历史最长的“_____”影片公司,今天香港“邵氏”公司的前身“_____”影片公司,大中华百合公司,及其它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长城”、“神州”影片公司等,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电影生产队伍。在20年代末期又由其中一些公司联合成立了“_____”影业公司。进入30年代后,这三家大公司都有所发展,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
【答案】明星;天一;联华
2. 在中国最早放映的影片大都是很短的片断,主要有三种内容:_____:《俄皇游巴黎》《马德里街景》《火车进站》等。_____:用毯了变女人等。_____:如两自行车相撞,致使无数自行车撞作一团,一人睡觉被虫咬所扰之窘状等。
【答案】纪录片;特技片;滑稽片
3.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专门放映电影的正式影院在中国还很少。绝大多数影片是在_____中作为演出间歇的余兴节目放映的。影片放映常常与戏曲、说唱以及文明戏演出穿插在一起。这种_____式的放映方式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多集长片越来越多地输入中国,_____才逐步取代了这种茶楼戏园式的放映方式。
【答案】茶楼戏园;茶楼戏园;专业影院
4. 1939年,华新影片公司出品的《王先生吃饭难》,编导和主演都是_____。
【答案】汤杰
5. 1937年,______编导的《王老五》直到1938年才获得公映。
【答案】蔡楚生
6. 郑正秋根据著名的鸳鸯蝴蝶派小说《_____》改编拍摄了同名影片,并相继拍了一系列以妇女为主要题材的影片,表现了他对封建伦理和婚姻制度压迫下的妇女所寄予的深厚同情。这是郑正秋创作的主导方面。
【答案】玉梨魂
二、简答题
7. 简述20年代以前中国电影概貌。
【答案】(1)1905年以前的中国电影“史前期”1895年世界电影诞生,1905年中国电影出现。电影是有发端期可寻的唯一艺术。它的诞生与时代、社会、科技、商业需求息息相关。透过电影历史,我们会发现社会人心的起伏变化、生活时尚的流转迁变,所以一部电影史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会变迁的艺术折射。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的《定军山》,此前的中国电影放映、流通史就可称为“史前期”。输入电影是从中国的商业发达都市一一上海开始的。
(2)20年代中国电影的萌芽与初创期
中国民族电影是从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戏曲电影《定军山》开始的。《定军山》是中国民族电影试图以独立形象出现的开端,它所涉指的内容(戏曲),采用的方法(记录式),以及简单的镜头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电影相当长时期的基本形式。
中国民族故事片的最初尝试是由1913年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开始的,由中国第一代影人张石川和郑正秋第一次合作拍摄。同时,在1913年,香港的黎民伟编导的2本故事短片《庄子试妻》也拍摄而成。自1920年到1921年间,在上海开始了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的摄制,其中,最早的几部是《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
20年代电影发展经历了2个比较明显的阶段,即1926年前和1926年后的不同风貌。大略而言,前一阶段以谐噱滑稽和社会家庭问题的表现,形成内容多样又良莠混杂的局面,包括现存最早的中国影片《掷果缘》在内的谐噱滑稽片,和社会家庭问题影片《孤儿救祖记》。后一阶段则被滚滚而来的时潮所裹挟,造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蔚为壮观的商业类型片风行时期。
8. 概述50-60年代中国电影要况。
【答案】(1)1949年开始的当代中国电影
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新中国电影,1949~1966年是第一个时期,通常称为新中国“前17年电影”时期。“前17年电影”是意识形态电影的典型时期。第二个时期是“文革时期电影”,这是一个是非电影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自70年代后期延续到80年代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电影,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高潮时期; 90年代以后的电影是多兀文化电影时期。
(2)50-60年代电影新状况
50年代是中国大陆电影的一个新时期,它是中国电影历史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哺育了一代人,也影响了一个时期的艺术。它是一个力求摆脱旧俗,重建自己规范的时期,是挣脱与创新并行,但终归有许多缺憾的时期。可以用“传统与新生”来定位其价值特征。“传统”指50年代电影中承传着自30年代以来的基本传统而多有变化,“新生”包括:新时代主题,新英雄主义色彩,新的质朴气息。
(3)阶段变化与艺术曲折
①建国初期
新中国电影试探摸索时期,随着改朝换代的结束,电影的新方向才刚刚开始探讨,旧的传统仍在影响、左右着艺术创作的步履,新的生机已经呈现在创作尝试的倾向中。建国初期的影片中,
较好的创作包括:《桥》《白毛女》《中华女儿》《钢铁战士》《翠岗红旗》《新英雄儿女传》《南征北战》《我这一辈子》《关连长》《龙须沟》等。
②50年代中期
50年代中期电影产量与质量上都开始上升,标志着中国电影终于出现了又一个较好时期。这一阶段较好的作品有:《祝福》《董存瑞》《宋景诗》《柳堡的故事》《渡江侦察记》《上甘岭》《平原游击队》《不夜城》《家》《鸡毛信》《不拘小节的人》《新局长到来之前》等。
③1959年高潮时期
这是中国电影经典确立的时期,也是令人喜悦的电影高潮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建国10周年,也迎来了时代氛围和创作气息较为和谐的时期,从而创作出堪称时代精品的影片,其中有:《林家铺子》《青春之歌》《林则徐》《风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聂耳》《老兵新传》《回民支队》《战火中的青春》《今天我休息》《红旗谱》等。
④1962年左右的时期
这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时期。60年代前期的中国电影发展己经和时代潮流难以割舍,这时期可以说电影人完成了对意识形态的适应,找到了如何使个性与整体利益协调,艺术与时代政治融合的路,心态己经比较平和自觉。以1962一一1963年为中心的时期,产生了较好的影片:《革命家庭》《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枯木逢春》《甲午风云》《李双双》《早春_月》《小兵张嘎》《农奴》《舞台姐妹》等。
9. 试述谢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
【答案】(1)在新中国电影史上,谢晋是一个贯穿性人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谢晋是现实主义电影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我国主流电影的传统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谢晋几乎使中国传统电影走到了尽头。这意味着他的电影达到了某个高度,这个高度是其他导演几乎无法超越的”。
(2)他的影片大多取材于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社会内容,主题挖掘深刻,表现出了中国电影人的良知。谢晋的电影善于刻画人物,表现人情人性,以情动人,特别是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女性形象,如《天云山传奇》的冯晴岚、《牧马人》的李秀芝、《芙蓉镇》的胡玉音等。谢晋熟悉观众的欣赏趣味,所拍的影片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
(3)谢晋的电影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86年夏秋之际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谢晋电影模式”的讨论。这场讨论首先在上海《文汇报》上展开。1986年7月18日,《文汇报》影视与戏剧版上同时发表了朱大可和江俊绪两篇观点完全相对的争鸣文章。
10.第一次创新浪潮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案】(1)1979年电影界的活跃表现在一方面从理论上展开犷电影与戏剧、电影与文学、电影本性的讨论,出现了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这样有代表性的论文; 另一方面不少中青年电影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大胆创新,给中国影坛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形态、新面貌。
(2)1979年拍摄的影片题材、体裁、风格、样式方面力求多样化,不少影片冲破“三突出”原则的束缚,恢复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在电影表现形式方面也力求突破旧的一套学习和